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作者】 邓文艳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西洒镇凹塘寨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灵动课堂,多姿多彩。“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乐土。灵动的语文课应该妙趣横生,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示。闪现灵动之美的语文课要情趣昂然,生机勃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师生和谐;激思启智;读写结合
“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教学大门的金钥匙。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授业、以情育人,拨动学生心中情感之弦,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
一、关爱学生,构建和谐
魅力课堂,智慧引领。方法就是智慧。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需要不断创新。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构建智慧高效课堂。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我们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用心激发学生的“信心”,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
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一幅画的美在于它的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一首歌曲的美在于它的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声情并茂,和谐融洽。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只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相长,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尊重差异、宽松温馨、充满活力、合作互助、共同参与。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同甘苦,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苦学”变成“乐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和谐产生美,和谐才能高效。只有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心想事成。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极佳的状态,反之,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优生差生一个样。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因为学困生更需要爱。与优秀生比起来,“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一直都受到歧视,他们的内心深处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作为老师,偏爱聪明的、能干的、可爱的学生是无可非议的。调皮的、不可爱的、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就不需要关怀和爱护了吗?在他们身上就没有闪光点了吗?不!这样的学生更需要爱,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关怀和爱护!有时,老师的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支柱!
贯彻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教室,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的格调,教学效率才会喜出望外。
二、激思启智,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因为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其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灵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一些机会、一点困难、一个问题、一种条件、一片空间。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主旨。课堂里没有责备、命令、训斥,学生不惧不忧,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思维才可能开放。课堂上千万别让教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可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又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学生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比较丰富,北京人在腊八这一天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孩子们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特别是男孩子们。除夕都要守岁,没有什么人睡觉。男人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等等。我将这些有趣的春节活动,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家乡实际,积极思考: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我们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这样对比学习,活学活用,有效迁移,利于创新。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
三、妙笔生花,灵动写作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日积月累的练笔。我们常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实,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紧密结合的难点。小学生处于阅读、写作的启蒙阶段,只有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效果。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我们公认的教学原则之一。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切实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多多益善。然而,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阅读”和“写作”这两块主要教学内容却是“各行其是”,大多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文本阅读总是“朗读—赏析—问答”的模式;写作教学依旧按照每周被固定的某个时段,教师出示题目,简单说明写作要求后,让学生想当然地去完成。这样的教学,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叶圣陶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薄发,但只“读”不写,犹如纸上谈兵。只“写”不读,文章就会缺乏深意和内涵。“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与“写作”,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学生愿写、想写、会写,写作技能就会循序渐进,指日可待。
叶圣陶还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我们只有善于用“激于趣”、“善于品”、“精于练”、“勤于思”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本,它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我们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金子”的慧眼,引领学生“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材是我们研究写作的力量源泉,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一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我们教师可以学词语、学句式、学片段特写、学布局谋篇、学修辞手法、学写作技巧、学选材、学表达方式等等。抓住教材的闪光点,享受写作乐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
如我组织学习《荷叶圆圆》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式: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仿说,先让学生反复读懂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明确生活中摇篮的作用及使用摇篮时的感受,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动物在荷叶上会怎么说。于是,学生灵机一动,就有: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蚂蚁奔跑在荷叶上,聚精会神的锻炼;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站在荷叶上,展开五彩的翅膀,翩翩起舞;小蜜蜂说:“荷叶是我的阳台。”小蜜蜂站在阳台上,振翅起飞……一句句充满灵性、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句涌现在眼前,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效果现了。
“操千曲却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只有有效渗透写作技巧的分析,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材里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有效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5(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师生和谐;激思启智;读写结合
“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教学大门的金钥匙。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授业、以情育人,拨动学生心中情感之弦,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
一、关爱学生,构建和谐
魅力课堂,智慧引领。方法就是智慧。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需要不断创新。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构建智慧高效课堂。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我们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用心激发学生的“信心”,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
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一幅画的美在于它的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一首歌曲的美在于它的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声情并茂,和谐融洽。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只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相长,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尊重差异、宽松温馨、充满活力、合作互助、共同参与。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同甘苦,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苦学”变成“乐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和谐产生美,和谐才能高效。只有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心想事成。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极佳的状态,反之,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优生差生一个样。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因为学困生更需要爱。与优秀生比起来,“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一直都受到歧视,他们的内心深处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作为老师,偏爱聪明的、能干的、可爱的学生是无可非议的。调皮的、不可爱的、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就不需要关怀和爱护了吗?在他们身上就没有闪光点了吗?不!这样的学生更需要爱,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关怀和爱护!有时,老师的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支柱!
贯彻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教室,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的格调,教学效率才会喜出望外。
二、激思启智,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因为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其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灵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一些机会、一点困难、一个问题、一种条件、一片空间。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主旨。课堂里没有责备、命令、训斥,学生不惧不忧,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思维才可能开放。课堂上千万别让教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可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又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学生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比较丰富,北京人在腊八这一天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孩子们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特别是男孩子们。除夕都要守岁,没有什么人睡觉。男人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等等。我将这些有趣的春节活动,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家乡实际,积极思考: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我们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这样对比学习,活学活用,有效迁移,利于创新。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
三、妙笔生花,灵动写作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日积月累的练笔。我们常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实,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紧密结合的难点。小学生处于阅读、写作的启蒙阶段,只有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效果。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我们公认的教学原则之一。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切实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多多益善。然而,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阅读”和“写作”这两块主要教学内容却是“各行其是”,大多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文本阅读总是“朗读—赏析—问答”的模式;写作教学依旧按照每周被固定的某个时段,教师出示题目,简单说明写作要求后,让学生想当然地去完成。这样的教学,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叶圣陶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薄发,但只“读”不写,犹如纸上谈兵。只“写”不读,文章就会缺乏深意和内涵。“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与“写作”,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学生愿写、想写、会写,写作技能就会循序渐进,指日可待。
叶圣陶还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我们只有善于用“激于趣”、“善于品”、“精于练”、“勤于思”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本,它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我们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金子”的慧眼,引领学生“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材是我们研究写作的力量源泉,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一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我们教师可以学词语、学句式、学片段特写、学布局谋篇、学修辞手法、学写作技巧、学选材、学表达方式等等。抓住教材的闪光点,享受写作乐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
如我组织学习《荷叶圆圆》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式: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仿说,先让学生反复读懂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明确生活中摇篮的作用及使用摇篮时的感受,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动物在荷叶上会怎么说。于是,学生灵机一动,就有: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蚂蚁奔跑在荷叶上,聚精会神的锻炼;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站在荷叶上,展开五彩的翅膀,翩翩起舞;小蜜蜂说:“荷叶是我的阳台。”小蜜蜂站在阳台上,振翅起飞……一句句充满灵性、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句涌现在眼前,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效果现了。
“操千曲却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只有有效渗透写作技巧的分析,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材里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有效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5(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