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陈 廷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功能强大,需要我们充分运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其辅助的重要定位。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多媒体;运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多媒体能营造出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氛围,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学习方式,增大课堂教学容量,降低教学难度等巨大优势,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如果主体缺乏参与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而传统语文教学,仅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读、写、背,不但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反而大伤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对语文产生漠不关心的学习情感,因而也就谈不上与教师的互动对话,更不能走进作品,与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而多媒体进入课堂,就能营造出集趣味性、情节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在刺激学生视听等感官的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参与。这就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参与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部分学生可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到过相关介绍,但目睹的可能没有几个去过,也就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为了激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我便运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已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参与到课文教学的重点上来,自然就会进行积极地思考或阅读。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既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品质作支撑,也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支持。首先是理念的转变,然后角色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发生转变,改变其用途,由教的辅助工具改变为学的辅助工具,即由教具改为学具。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真正成为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主动地意义建构。新课标提倡的几种学习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学习、动手探究学习,其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都需要学生本人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学力基础。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顾教的使用,忽略学生学的运用,我们要引导学生拿起多媒体这件工具进行学习,就像传统用字典一样。比如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预习,并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教室或家里的多媒体,上网查询、搜集生活课程资源,再综合,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个学习小组负责孟子的身世查询,简介孟子,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最后我们再结合课文教学,这样,学生不但有了感性了解,还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动力,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在这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学具,学生也显然彰显了主体精神,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交流平台,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传统教学,由于手段缺乏,学生除了课堂与教师对话交流外,很少有其他方式可方便、快捷、有效进行。而在多媒体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师生的互动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反馈,在其途径和方式上显然得到了很大拓展,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就连回家后也能方便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或辅导,而且可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视频、图片和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能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等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链接,零距离与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交流。这样,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利用班级QQ群发布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让学生在网上听课学习课文内容,二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认为最可爱的人,并把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多媒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也是教育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其功能强大,需要我们充分运用。不过,充分运用并不等于全盘使用,要用在关键处、刀刃上,不能让多媒体越过辅助线而成为课堂的主宰,变成了“机灌”课堂,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进入教育领域的初衷了,我们可信赖但不能依赖,课堂毕竟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而不是人机的全面交互。
参考文献:
[1]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C].北京现代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志任,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语文教学[J].新教育,2008。
[3]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J].学语文,2006。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多媒体;运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多媒体能营造出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氛围,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学习方式,增大课堂教学容量,降低教学难度等巨大优势,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如果主体缺乏参与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而传统语文教学,仅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读、写、背,不但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反而大伤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对语文产生漠不关心的学习情感,因而也就谈不上与教师的互动对话,更不能走进作品,与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而多媒体进入课堂,就能营造出集趣味性、情节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在刺激学生视听等感官的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参与。这就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参与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部分学生可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到过相关介绍,但目睹的可能没有几个去过,也就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为了激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我便运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已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参与到课文教学的重点上来,自然就会进行积极地思考或阅读。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既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品质作支撑,也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支持。首先是理念的转变,然后角色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发生转变,改变其用途,由教的辅助工具改变为学的辅助工具,即由教具改为学具。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真正成为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主动地意义建构。新课标提倡的几种学习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学习、动手探究学习,其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都需要学生本人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学力基础。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顾教的使用,忽略学生学的运用,我们要引导学生拿起多媒体这件工具进行学习,就像传统用字典一样。比如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预习,并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教室或家里的多媒体,上网查询、搜集生活课程资源,再综合,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个学习小组负责孟子的身世查询,简介孟子,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最后我们再结合课文教学,这样,学生不但有了感性了解,还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动力,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在这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学具,学生也显然彰显了主体精神,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交流平台,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传统教学,由于手段缺乏,学生除了课堂与教师对话交流外,很少有其他方式可方便、快捷、有效进行。而在多媒体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师生的互动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反馈,在其途径和方式上显然得到了很大拓展,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就连回家后也能方便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或辅导,而且可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视频、图片和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能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等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链接,零距离与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交流。这样,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利用班级QQ群发布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让学生在网上听课学习课文内容,二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认为最可爱的人,并把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多媒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也是教育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其功能强大,需要我们充分运用。不过,充分运用并不等于全盘使用,要用在关键处、刀刃上,不能让多媒体越过辅助线而成为课堂的主宰,变成了“机灌”课堂,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进入教育领域的初衷了,我们可信赖但不能依赖,课堂毕竟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而不是人机的全面交互。
参考文献:
[1]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C].北京现代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志任,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语文教学[J].新教育,2008。
[3]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J].学语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