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美术课堂更有魅力——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李美欣

【机构】 贵阳市新世界国际学校



【正文】  【摘 要】 美术教育常常也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让美术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更自由,具有创造性和自信的表达上,这些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至关重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时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是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落实于画纸上的绘画成绩的多少,而是更深入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品德和创造力的培养。以下两节美术拓展课是笔者从教学小记中整理出来的,本人希望通过对这些拓展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美术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向更自由,具有创造性和自信的表达上,这些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奇思妙想的印画
  天上的一朵白云像小猫、地上的一滩水渍像老头、墙上的一块污迹像怪物、这块石头像房子;那块石头像小鸟……孩子们的想象力总是出乎我的预料。艺术想象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心灵的自由。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是早期儿童阶段,这一阶段是孩子们全面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们有创意的使用艺术材料,并且通过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作出灵活的反应,简言之,就是教会他们在了解视觉世界和艺术世界时,要怎样看和去感觉什么,鼓励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基于对此学段学生学情的把握,我设计了《奇思妙想的印画》(三年级)这堂拓展课,我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两个课时,首先第一课时是欣赏与讨论印画作品;第二课时是学生完成印画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析。
  在第一课时中,我的教学法主要是演示法和随堂欣赏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知识和对技法的了解。因此在选择视频和欣赏图片时特别要重视是否演示突出了要领,以便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看作品猜工具和材料、你会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你能找到哪些特殊材料创作、我说你想他做等一系列的创意大猜想激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不少学生表示我能“立马”用手指、橡皮、笔盖、棉花、棋子、餐巾纸、各式蔬菜瓜果、不同的植物、废旧物……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虽然知道学生们在真正动手时未必会完全按照现在自己所说的去执行,但这恰恰也正是美术的特别之处,每一刻都有新的想法和灵感,这种自由、不确定性也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第二课时中,主要在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评价,此时要注意评价的多元方式。比如他人评价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先猜想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创作的、作品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如果创作同样的主题,你会使用哪些材料,为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发现更多的创作可能。在自评环节中,则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动机、选材的原因、设计的想法、是否达到创作的目的、给自己打个分等等。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则要多发现学生的创作亮点,如,这个材料连老师都没想到、这些材料组合得很巧妙、你的创意很独特等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再次投入到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中。
  二、穿针引线缝玩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别说是穿打补丁的衣服了,甚至一些衣服还未来得及穿就面临着被丢弃的命运。如何能培养学生们勤俭朴素的精神,又可以融合美术创作呢?就这样笔者酝酿着给学生们上一次有意思的美术拓展课——《旧衣物改玩偶》(六年级)。
  小学美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对美术学科本体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这节拓展课上,孩子学习对针线的掌握,以此来设计改造废旧物,学习布艺的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教育目标,该课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朴素品德的形成。因此本人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方法,先用课文《周总理的睡衣》作为导入,以中华文化之力量和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学科本体知识。
  这节课在教学策略上我主要运用的是演示法和辅导练习法。演示法上主要涉及两点,一是涉及到安全问题,对学生所用到的针和剪刀这些工具进行如何收纳与整理的摆放示范和演示。二是对缝制方法的演示,从最不起眼的穿针引线开始,给线尾打结、平针缝、回针缝、藏针缝、收尾打结、棉花的填制技巧、返口翻转的技巧等都一一做了演示。就该节课的辅导练习法,本人也有不少体会。这节拓展课不是外行人理解的简简单单的学几个针法缝个东西了事,辅导练习法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促进学生在实际练习中锻炼眼、手、脑的协调并用,而且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对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课堂中孩子们的表现让笔者很欣慰,他们自发的相互帮助:不懂的针法相互教与学、工具没带齐的同学自发形成小组合作……就连原本比较担心男生不爱针线活,会不会怕同学说自己娘娘腔而不敢动手的问题,都随着课堂的推进让本人打消顾虑,左撇子的男生都学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撵线开始都感觉困难的同学都坚持完成了下来。通过对针法的学习,学生创意设计了许多款式各异的可爱玩偶。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类似拓展课的开展和学习交流,学生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工具材料,这些看起来不起眼,与颜料、画笔无关的材料也能有大作用。画画不是只用画笔才能创作出美丽的图画,只要我们敢于想象、敢于尝试,我们就会打开另一扇艺术的天地。记得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只有感兴趣的学习,学生自己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信心,这样才会感觉愉悦。笔者希望,每一节美术课学生都能在寓教于乐中,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真正有所收获,并在将来的成长中,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