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作者】 刘旭君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正文】  【摘 要】 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图表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具有典型性的图表资料和视频录像适时地展示出来辅助于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率。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常规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地理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形成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参与教研的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同时进行学习,并实现课本知识和课件演示并行,弥补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的不足。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地理内容上至天、下至地,有些内容是我们的足迹不可能到达、我们的视野不可能涉及的地方。我们在课堂上根据地理图像多类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让学生认识到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分布规律,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像心理学家林格伦的研究指出,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多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习失败的诸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兴趣是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故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地理教学时,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洋流模式图,直观地看到寒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暧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通过教师讲解寒暧流交汇处给鱼带来丰富的鱼饵,这些海域可建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北海道渔场。在课堂剩余时间播放学生感兴趣的神奇的厄尔尼诺视频,这样可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取得常规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地理课中讲述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一些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比如,初中课程设有天文现象的教学内容,这些现象得置身于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才能看清,像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如果用传统方法来讲授这些内容,往往教师又是图,又是字,写满一黑板,讲得口干舍燥,学生却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软件制作出模拟这些现象的动画,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讲清抽象的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书本知识,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受范围之内,从而无限地扩大直观的范围,为理解基本原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讲“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为了给学生直观地体会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认识和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我利用Flash制作了月相变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下转第65页)(上接第66页)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如: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教材中的一些图形、运动过程等内容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中国西部》一节,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设计了“中国西部自然概况”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西部缺乏现成的文字资料,在设计中加强了读图训练,充分发挥地理图形直观、简明的特点,突出地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载体的作用。本课时,共使用了16幅地图,30多幅景观图和4段旅游风光录像。通过读图训练,让学生讨论、评价、分析归纳出西部的五大特点:大、边、荒、宝、美。而这样多的图形转换也只有在多媒体中得以实现,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前进。
  五、选择适宜多媒体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章节,但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可以这样进行。适合用多媒体教学的章节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教学内容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但教材只有文字媒体而缺乏生气,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内容比较广泛和空洞,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叙述,就会显得单调而枯燥,只有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学生对本章知识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②、教学内容阐述的是抽象难懂的地理事物或过程,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懂,如地球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运动等,学生几乎没有感性认识,光用语言来说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总之,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打破了书本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从而全方位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也为新时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拓了新路,更好地促进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勤雁.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周 勤.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伍岭.对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