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王占秀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西潘楼学区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那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落实观念转变,培育自主学习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因而,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
  观念转变,首先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应让位于学生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进而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然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观念也有待转变。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耐心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然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禁锢,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无力唤醒。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也绝非一时之功,一人之力。这既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有赖于教育部门的系统推进。只有将教学观念的转变落实为整体行动,才可能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形成的土壤。
  二、突出学科特点,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各种短视的教育改革中享受着弃儿的待遇,先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被砍下一年提前参加中考,成为减负口号的牺牲品至今,后来又在高考科目中被彻底取消。现在,地理虽然恢复了高考科目的地位,但在中考科目中仍然属于第二梯队。这样导致的结果必定是广大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领导、老师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再加上地理名为文科身份,却更具理科性质,以及课文先难后易、先远后近的编排体系,更导致学生偏科厌学情绪浓厚。所以,广大地理教师历来是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而这当然也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实际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具备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同学,越是喜欢地理这门学科。而这正是地理学科特点的魅力所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突显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这些学科特点——特别是地理和文、理两类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特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只要地理老师具有一双慧眼,就能从教材内容中随手拾取这些兴趣点,将地理知识穿插于各个学科知识中,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厌学”转为“我要学”、“乐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只有当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创建和谐关系,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孔子《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能让学生亲近的人,必是关爱他的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学实际中,关爱学优生容易,关爱学困生较难,因为学困生总有一些品行和习惯是教师所无法容忍的。我在教学中最喜欢对学生讲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综合体,你是愿意将你的优点、还是缺点展示给大家看呢?学困生因为活泼好动,难以约束,一般成绩较差,常被人看不起,索性破罐破摔而越发放肆。作为教师应当尝试将他的缺点转化为优点,我的做法是利用他的好动特点安排一些任务给他,比如指定他帮老师每次在上课前在讲桌上摆好地球仪等教具、在黑板上挂好地图,下课后再收拾好,当他上课分神时便指定他朗读一小段课文、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没有时间和心思玩耍,并尽可能帮他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使之以此为荣。
  当然,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是长期的习惯使然,想要转变也绝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对待学生乃至对待自己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宽容。我经常告诫自己:教师是人,不是神。我们不能指望从我们手中经过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优秀的甚至合格的。而且,我们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负责到底。如果一个学生,他一直顽溟不化,我们也无需杞人忧天,毕竟,我们教育一个学生不过几年时间,而在他生命漫长的成长岁月里,他终会遇到一个他喜欢也适合他的成功教育者,而这个教育者,也许就是没有校园高墙困扰的生活本身,也许就是他自己。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秉承“平淡如水”的教育理念,切忌以一时的表现和成绩去判定一个学生,而应给他以最大宽容的成长环境。只有当学困生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时,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和谐并充满活力的。
  四、量化评价系统,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良好习惯的树立,总是伴随不良习惯的破除,两者此消彼长,当固有的坏习惯阻力大时,好习惯就无法形成。此时,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往往就会放松甚至放纵自己;或者因为要养成良好习惯,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而丧失耐性;或者因为虽然按照老师要求做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缺乏信心。为了保持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我建立了“地理学习情况登记表”,张贴于教室,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两大部分,再细分指标进行量化,由学习小组长考核,由课代表登记公布,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还有哪些坏习惯没有改变,别人有哪些好习惯值得我学习等等,同时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自评和互评,找出自己和他人的突出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对于进步明显、表现优秀的同学,班上提出表扬、奖励;对于问题较多的学生,组建一帮一学习结对帮扶,跟踪反馈学情及时处理。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地理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