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语教学中母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作者】 陈雪婷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红旗中学
【正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加强外语为新世纪人才特征的新一轮高校教育教学方兴未艾,“双语教学”这一新“热门主题”,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又一特点。21世纪的人才条件之一,便是无语言障碍,而英语成为世界共通语已是不争的事实,双语教学就是英语基础语言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它完全符合我国高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将成为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趋势。
对于双语教学,教育部非常重视,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各学校已经把双语教学提上日程,因此,研究双语教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进行双语教学,必须深入探究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模式,及双语教学之中母语的应用,以保障双语教学正常运转。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及影响是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者的共识,但也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坚持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就是逐渐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目的语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过程。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母语的使用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语言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母语、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否认母语的负而影响。恰恰相反,正因为它是外语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才认为,在认识迁移现象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母语的正面作用。有必要研究母语在学习者的外语习得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在认识迁移现象的同时,了解母语的正面影响。因为,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习得进程,只要适当利用母语资源,必定可以促进目的语的学习。但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双语教学中母语的应用具有阶段性、目的性和对象性。虽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占的比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阶段性的。在二语习得初期,由于学生目的语知识有限,有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语等也不能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思,课堂上可能求助母语的时候多一些。但随着学生目的语言知识的增加,语言技能的提高和交际功能的增强,课堂上目的语的使用比例自然会变大。
同时,母语的使用也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那就要避免使用母语,多给学生提供地道的目的语输入。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那就可酌情使用母语,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母语较为普遍,主要用来构思文章内容和安排篇章结构。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那就更少不了对母语的使用,学生必须对这两种语言都能熟练运用。
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目的语水平来决定母语的使用。教师也要察言观色,如果发现学生面带疑惑,此时就可求助于母语。另外,教学对象的年龄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如果初学者是儿童,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教师可多用目的语,让学生模仿,反复练习;但如果是成年人,母语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适当多用母语反而有助于他们掌握目的语。
要适当利用母语资源,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在中英文里有三种对应关系:(1)相同;(2)不相同;(3)部分相同。只要两种语言拥有某些共同因素,教师就应告诉学生把母语的知识技能直接迁移到目的语学习当中去。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技能。部分相同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教师的任务在于告诉学生部分相同在哪里,并帮助他们远离那些由中英文相似而引起的混乱。在英语教学中母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杜绝母语的使用看起来是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好方法。但这种作法事实上是只看到迁移的负作用而忽略了母语迁移的正效应。在交际和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不足以让其进行交流时,母语可以作为一种值得依靠的资源。
同时,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存在着重语法、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一味地追求语法的正确,却不考虑语言的得体性。一个在语法上准确无误的句子,可能因为使用的场合不对,造成语用交际失误。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 科学的方法》一书中就指出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英汉之间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重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具体来说,一、应依据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来减少或增加母语的应用,如: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英文替换词或母语来进行;二、对于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可以照搬照抄,墨守陈规,应因人制宜;三、在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应采用不同方法,教师不可盲目乱用。
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来说不是负面影响,也不是起干扰作用,而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母语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故双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但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概括的说,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起教师所起的作用:像一根手杖,在学习者站不住走不稳的时候,给他支撑,助他学步,以便他尽快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只是要使母语真的成为这么一根理想的手杖,而不是束缚学习者进步的绳索,还需要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做很多工作,这是一片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对于双语教学,教育部非常重视,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各学校已经把双语教学提上日程,因此,研究双语教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进行双语教学,必须深入探究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模式,及双语教学之中母语的应用,以保障双语教学正常运转。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及影响是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者的共识,但也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坚持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就是逐渐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目的语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过程。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母语的使用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语言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母语、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否认母语的负而影响。恰恰相反,正因为它是外语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才认为,在认识迁移现象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母语的正面作用。有必要研究母语在学习者的外语习得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在认识迁移现象的同时,了解母语的正面影响。因为,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习得进程,只要适当利用母语资源,必定可以促进目的语的学习。但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双语教学中母语的应用具有阶段性、目的性和对象性。虽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占的比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阶段性的。在二语习得初期,由于学生目的语知识有限,有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语等也不能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思,课堂上可能求助母语的时候多一些。但随着学生目的语言知识的增加,语言技能的提高和交际功能的增强,课堂上目的语的使用比例自然会变大。
同时,母语的使用也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那就要避免使用母语,多给学生提供地道的目的语输入。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那就可酌情使用母语,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母语较为普遍,主要用来构思文章内容和安排篇章结构。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那就更少不了对母语的使用,学生必须对这两种语言都能熟练运用。
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目的语水平来决定母语的使用。教师也要察言观色,如果发现学生面带疑惑,此时就可求助于母语。另外,教学对象的年龄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如果初学者是儿童,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教师可多用目的语,让学生模仿,反复练习;但如果是成年人,母语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适当多用母语反而有助于他们掌握目的语。
要适当利用母语资源,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在中英文里有三种对应关系:(1)相同;(2)不相同;(3)部分相同。只要两种语言拥有某些共同因素,教师就应告诉学生把母语的知识技能直接迁移到目的语学习当中去。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技能。部分相同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教师的任务在于告诉学生部分相同在哪里,并帮助他们远离那些由中英文相似而引起的混乱。在英语教学中母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杜绝母语的使用看起来是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好方法。但这种作法事实上是只看到迁移的负作用而忽略了母语迁移的正效应。在交际和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不足以让其进行交流时,母语可以作为一种值得依靠的资源。
同时,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存在着重语法、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一味地追求语法的正确,却不考虑语言的得体性。一个在语法上准确无误的句子,可能因为使用的场合不对,造成语用交际失误。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 科学的方法》一书中就指出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英汉之间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重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具体来说,一、应依据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来减少或增加母语的应用,如: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英文替换词或母语来进行;二、对于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可以照搬照抄,墨守陈规,应因人制宜;三、在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应采用不同方法,教师不可盲目乱用。
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来说不是负面影响,也不是起干扰作用,而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母语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故双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但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概括的说,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起教师所起的作用:像一根手杖,在学习者站不住走不稳的时候,给他支撑,助他学步,以便他尽快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只是要使母语真的成为这么一根理想的手杖,而不是束缚学习者进步的绳索,还需要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做很多工作,这是一片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