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者】 王正稳

【机构】 安徽省舒城第二中学



【正文】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形成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是教师调整后继教学的基本依据。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其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由单一性作业向综合性作业转变
  现行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能力、方法、情感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课后的练习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凸显人文色彩。但因教材编写的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需求,对此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实现由单一性作业向综合性作业转变。
  (一)作业与课内外学习资源的相互结合
  开放的语文作业内容资源应模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书刊、影视、网络资源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作业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扩展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丰富;也可以作为课堂训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深入。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等。
  2、课内巩固性作业。课内精心设计的巩固性作业,能起到及时掌握所学内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如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是很好的巩固作业的形式。在教学中,可以以课本为范文,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加强训练,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情节空白处,思维发散处,言而未尽之处等,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让学生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扎扎实实的练笔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莫高窟》后,请学生去查找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最新情景,说说现在和过去有什么区别,体会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犯。这样的作业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升华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给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二)作业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相互交叉并融会贯通。为了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进语文作业内容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用画画、照片、剪报来表达,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手抄报、排练的小品来表现……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后,让学生出一份手抄报。可以是关于保护地球环境的手抄报;也可以上网查资料,关于星球、宇宙奥秘的手抄报。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绘画、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走进社会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由独立性作业向合作性作业转变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得大量的作业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与同学以及他人合作。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作业设计要体现合作性,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合作探究性实践作业
  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共同探讨并形成结论。比如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饲养一种小动物或种植一盆花、一棵树,观察动物吃食、活动、睡觉等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观察它们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情况;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向行家请教种植、养殖的有关知识;并要求把种植养殖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记录下来,或写成日记,画成图画,或写成诗歌、童话,编成谜语、歌谣等。这是一项时间较长的语文专题探究性实践作业,作业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整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合作调查性实践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研究”,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查找并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提炼自己的观点,组织文章……如学习《赵州桥》后,教师提出:考察当地桥梁与赵州桥的异同;查找现代立交桥,如上海杨浦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自己能试着去设计吗?并且为你设计的桥写一篇简介。学生想到要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必定花心思去写。这样就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三、由传统性作业向生活性作业转变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要树立起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留意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予以积极的关注,把它作为一个资源进行利用,纳入到作业中来,以提高作业的创新性。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那就是每天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把看到的新闻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述出来,遇到热点新闻时,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这种特殊的家庭作业,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二)关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太懂得为他人着想。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有目的地精心安排了一些作业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即将到来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你们想送给妈妈、爸爸什么有意义的礼物呀?教师建议:你们可以送一张贺卡给爸爸、妈妈,并在贺卡上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当然,还可以画一幅漂亮的画,写一首优美的诗,唱一首动听的歌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更好地关心他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三)捕捉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比如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坚持写“假期生活周记”。假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这样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引导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