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作者】 何 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正文】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尽管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却写不出精彩、充满童趣的文章来。究其原因,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被淡化了,随之而来的则是语文课堂的“虚”“浮”和华而不实。基于此,探索阅读教学中训练的时效性极为必要。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注意从课文中选出读写结合点和仿写点,给予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写,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一、从课文典型句段入手
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精彩段落适合学生仿写,读练结合重积累目的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做到读练结合。其次,练习的形式多样,词、句、段都涉及其中,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拥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教学时我设计了补白想象,通过“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设计“小练笔”环节“你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中展开想象,写下自己的想象。课堂上学生练笔后小组交流,发言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合理想象,他们对女娲的“了不起”有了更为深入的想象与了解,精彩的发言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二、从课文关键词句入手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此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少年时的周恩来为何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有了深入的感悟。
三、从课文结构仿写入手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在写作上的都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构局谋篇的,非常典型,并且都是首尾相呼应的特点。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在备课时注重了教学设计按照课后思考题“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提示和要求,侧重思考如何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这是一个演绎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内容。这个题的答案不只一处,其实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在围绕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来讲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求多求全,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说一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说一点。一个学生说一点,大家一交流,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认识也就比较清楚了。这道题的重点部分是在第二至六自然段。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谈。此外,我还从这道题中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把习作写具体,提高习作能力。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四、从课文情感空白处入手
崔峦老师说:“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上课时我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两千多字的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请你写下来。这个“小练笔”语言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充分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嘎羧当时的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语文知识外,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要以教材为例,注重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哪篇课文有哪点“特色”,就让学生模仿学习,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语文积累就会得到大大提高。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课文典型句段入手
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精彩段落适合学生仿写,读练结合重积累目的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做到读练结合。其次,练习的形式多样,词、句、段都涉及其中,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拥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教学时我设计了补白想象,通过“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设计“小练笔”环节“你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中展开想象,写下自己的想象。课堂上学生练笔后小组交流,发言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合理想象,他们对女娲的“了不起”有了更为深入的想象与了解,精彩的发言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二、从课文关键词句入手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此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少年时的周恩来为何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有了深入的感悟。
三、从课文结构仿写入手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在写作上的都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构局谋篇的,非常典型,并且都是首尾相呼应的特点。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在备课时注重了教学设计按照课后思考题“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提示和要求,侧重思考如何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这是一个演绎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内容。这个题的答案不只一处,其实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在围绕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来讲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求多求全,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说一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说一点。一个学生说一点,大家一交流,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认识也就比较清楚了。这道题的重点部分是在第二至六自然段。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谈。此外,我还从这道题中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把习作写具体,提高习作能力。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四、从课文情感空白处入手
崔峦老师说:“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上课时我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两千多字的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请你写下来。这个“小练笔”语言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充分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嘎羧当时的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语文知识外,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要以教材为例,注重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哪篇课文有哪点“特色”,就让学生模仿学习,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语文积累就会得到大大提高。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