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的诱导语设计
【作者】 加羊达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切吉乡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各门功课以及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它有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多种作用,为了使这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恰当、适时地设计各种功能不同的诱导语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设计;感兴趣;诱导语
语文是小学最重要的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它是小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呢? 我想,教师想方没法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设计各种功能不同的诱导语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趣:妙趣横生的诱导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妙趣横生的诱导语,或交待背景,或描述画面,或阐释道理、或讲述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景物的课文不少,那奇妙的山水,迷人的风光,对学生本身就有无限的诱感力,巧用诱导语或描述画面,或活化内容、或动化教程,就能很好地起到引趣效果。如:《桂林山水》导入时可以这样诱导:“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景色秀丽,她犹如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而桂林山水则是在这幅图画上的一颗明珠,她一年四季放射着奇光异彩,吸引着中外游各。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的魅力在哪里吗? 你们想了解它吗? 走,下面我带你们到桂林去,看一看那神奇的山水。”这样诱导,化文为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山水的美景变成了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二、诱情:情真意切的诱导语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融合,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不少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加上学生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限制,课文“情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反应”。为此,教师在设计诱导语时,就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与文中人物等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从而发挥情感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如:阅读《凡卡》一文中的学徒生活一节,为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可用深情的语言引发:“同学们,凡卡才九岁啊,这么大的孩子可能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而他却到老板家当学徒了。可他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他的劳动换来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以及老板的皮带抽身和老板娘的鱼嘴戳脸。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凡卡,面对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你要把这里的一切写信告诉你唯一的亲人,你的心情如何啊?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听听凡卡向爷爷的诉说吧!”这样以情诱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情,大家一个个读得很有感情。读结束时,不少学生脸上已挂上了泪水,这样再讲解课文,收效自然很大。
三、构境:具体形象的诱导语
将课文内容还原成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情境,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还原能力。因此,教师可借助诱导性语言予以帮助。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为引导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情景,理解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可这样引导:“同学们,邱少云附近的草丛着火了,火苗借着风势“呼呼”地乱蹿,烧得枯黄的茅草霹雳啪啪地响。哎呀,不好,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他的帽子,浓烟和烈火好像恶魔似的要把他一口吞下去。同学们邱少云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啊,只要动一下身子,发出一点儿声响,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然而你们看,邱少云如钢铁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因为他知道身边战友在看着他,志愿军首长在看着他,爸妈在看着好,祖国人民在看着他。于是他拧紧眉头,咬紧牙关,就这样,这个可爱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这样引导,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了邱少云伟大感人的形象。
四、激疑:疑窦从生的诱导语
以有效方法设疑、激疑、诱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可以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如:教学《琥珀》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文中的琥珀并不是人们常见的琥珀,它是多么神奇啊,里面怎么会有苍蝇和蜘蛛呢? 苍蝇和蜘蛛怎么会相遇,又怎么会到这里面去呢? 为十么又会变为化石呢?”这样诱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里,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课文的阅读探究之中。从而对语文感兴趣。
五、沟通:纵穿横连的诱导语
语文教学是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重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兼顾三者。而巧用透导语进行纵向承后、横向联系、上下沟通,则可使课堂教学灵活而不凌乱。有序而不呆板。如:讲解《峨嵋道中》,可这样引导:“这峨嵋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也许有些读过课文的同学已经知道了,峨嵋山的路非常徒,像悬梯一样直上直下非常长,从地上连到蓝天;非常狭,只有二尺左右宽。那么,这么陡,这么长的山路又是怎样砌成的呢?它是勤劳的砌路人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并背着它一块一块踏着这陡峭的山路上山砌成的。知道了峨嵋道的来历,同学门有什么想法呢? 又怎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这样透导有利于沟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六、引读:灵活多变的诱导语
在朗读指导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多变地运用透导语,或描述情境,或引发情感,或提示语气,或沟通联系,可以有效地发挥透导语的引读功能。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质在得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很多的,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各个角度进行施教。
【关键词】 语文课堂;设计;感兴趣;诱导语
语文是小学最重要的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它是小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呢? 我想,教师想方没法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设计各种功能不同的诱导语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趣:妙趣横生的诱导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妙趣横生的诱导语,或交待背景,或描述画面,或阐释道理、或讲述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景物的课文不少,那奇妙的山水,迷人的风光,对学生本身就有无限的诱感力,巧用诱导语或描述画面,或活化内容、或动化教程,就能很好地起到引趣效果。如:《桂林山水》导入时可以这样诱导:“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景色秀丽,她犹如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而桂林山水则是在这幅图画上的一颗明珠,她一年四季放射着奇光异彩,吸引着中外游各。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的魅力在哪里吗? 你们想了解它吗? 走,下面我带你们到桂林去,看一看那神奇的山水。”这样诱导,化文为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山水的美景变成了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二、诱情:情真意切的诱导语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融合,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不少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加上学生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限制,课文“情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反应”。为此,教师在设计诱导语时,就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与文中人物等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从而发挥情感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如:阅读《凡卡》一文中的学徒生活一节,为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可用深情的语言引发:“同学们,凡卡才九岁啊,这么大的孩子可能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而他却到老板家当学徒了。可他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他的劳动换来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以及老板的皮带抽身和老板娘的鱼嘴戳脸。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凡卡,面对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你要把这里的一切写信告诉你唯一的亲人,你的心情如何啊?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听听凡卡向爷爷的诉说吧!”这样以情诱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情,大家一个个读得很有感情。读结束时,不少学生脸上已挂上了泪水,这样再讲解课文,收效自然很大。
三、构境:具体形象的诱导语
将课文内容还原成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情境,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还原能力。因此,教师可借助诱导性语言予以帮助。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为引导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情景,理解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可这样引导:“同学们,邱少云附近的草丛着火了,火苗借着风势“呼呼”地乱蹿,烧得枯黄的茅草霹雳啪啪地响。哎呀,不好,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他的帽子,浓烟和烈火好像恶魔似的要把他一口吞下去。同学们邱少云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啊,只要动一下身子,发出一点儿声响,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然而你们看,邱少云如钢铁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因为他知道身边战友在看着他,志愿军首长在看着他,爸妈在看着好,祖国人民在看着他。于是他拧紧眉头,咬紧牙关,就这样,这个可爱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这样引导,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了邱少云伟大感人的形象。
四、激疑:疑窦从生的诱导语
以有效方法设疑、激疑、诱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可以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如:教学《琥珀》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文中的琥珀并不是人们常见的琥珀,它是多么神奇啊,里面怎么会有苍蝇和蜘蛛呢? 苍蝇和蜘蛛怎么会相遇,又怎么会到这里面去呢? 为十么又会变为化石呢?”这样诱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里,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课文的阅读探究之中。从而对语文感兴趣。
五、沟通:纵穿横连的诱导语
语文教学是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重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兼顾三者。而巧用透导语进行纵向承后、横向联系、上下沟通,则可使课堂教学灵活而不凌乱。有序而不呆板。如:讲解《峨嵋道中》,可这样引导:“这峨嵋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也许有些读过课文的同学已经知道了,峨嵋山的路非常徒,像悬梯一样直上直下非常长,从地上连到蓝天;非常狭,只有二尺左右宽。那么,这么陡,这么长的山路又是怎样砌成的呢?它是勤劳的砌路人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并背着它一块一块踏着这陡峭的山路上山砌成的。知道了峨嵋道的来历,同学门有什么想法呢? 又怎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这样透导有利于沟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六、引读:灵活多变的诱导语
在朗读指导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多变地运用透导语,或描述情境,或引发情感,或提示语气,或沟通联系,可以有效地发挥透导语的引读功能。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质在得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很多的,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各个角度进行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