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做好高考历史的一轮复习
【作者】 刘春华
【机构】 新疆伊犁昭苏县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当前的高考科目设置对历史、地理、政治实行三科综合卷的形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留意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中通常所用的三轮复习法,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复习规律。第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进行的章节、单元知识复习,第二轮为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第三轮复习为重点知识和热点问题的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时间最长,是整个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通过对近年高考全国卷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应从三个方面夯实基础,为第二轮、第三轮的提升创造条件。
【关键词】 高考;高三历史;复习
一、夯实基础,巩固知识点的记忆
1、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充分的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引言对章节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再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合理的取舍,把握重点,强化难点,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适当的整合,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2、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三步构建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
二、理清线索,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
1、按历史进程的变化,理清历史发展总脉络
中国古代史按历史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奴隶社会又可以分为夏(形成)—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四部分。世界近代史,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分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从中把握资本主义如何从萌芽发展到成熟。
2、按历史时间的顺序,理清历史发展总线索
中国史的学习可在时间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等六个重要年代,并分析这6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3、按历史事件的串联,理清历史发展过程。
从历史事件的内容上,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串联,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从横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纵向来看则是每个国家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从历史事件的范围大小来看,通过粗线索和细线索,理清历史发展过程。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可以直接由历史事件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条线索,可以串联下列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4、按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清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般我们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历史,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政治人物等方面来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的演进、经济制度、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的四大发明、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
5、按历史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点。
历史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外交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如果说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那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就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阶段特征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和个性,在认知过程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如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六大时期,可抓住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角度归纳出具体特征。例如,明清时期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文化:承古萌新、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趋于停滞、西学东渐;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通过抓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性,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文明特征。
三、适当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首先, 要重视对《高考大纲》和近三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教给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进行判读和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教无定法,以上仅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和总结。只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安排好高考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就一定能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一个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及策略实施》 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2]《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征的新变化》 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
[3]《不断提高史料研习题设计的科学性》 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
【关键词】 高考;高三历史;复习
一、夯实基础,巩固知识点的记忆
1、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充分的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引言对章节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再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合理的取舍,把握重点,强化难点,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适当的整合,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2、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三步构建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
二、理清线索,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
1、按历史进程的变化,理清历史发展总脉络
中国古代史按历史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奴隶社会又可以分为夏(形成)—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四部分。世界近代史,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分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从中把握资本主义如何从萌芽发展到成熟。
2、按历史时间的顺序,理清历史发展总线索
中国史的学习可在时间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等六个重要年代,并分析这6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3、按历史事件的串联,理清历史发展过程。
从历史事件的内容上,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串联,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从横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纵向来看则是每个国家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从历史事件的范围大小来看,通过粗线索和细线索,理清历史发展过程。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可以直接由历史事件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条线索,可以串联下列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4、按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清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般我们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历史,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政治人物等方面来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的演进、经济制度、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的四大发明、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
5、按历史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点。
历史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外交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如果说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那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就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阶段特征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和个性,在认知过程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如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六大时期,可抓住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角度归纳出具体特征。例如,明清时期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文化:承古萌新、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趋于停滞、西学东渐;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通过抓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性,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文明特征。
三、适当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首先, 要重视对《高考大纲》和近三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教给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进行判读和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教无定法,以上仅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和总结。只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安排好高考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就一定能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一个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及策略实施》 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2]《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征的新变化》 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
[3]《不断提高史料研习题设计的科学性》 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