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低年级默读指导教学方式探讨
【作者】 周 敏
【机构】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滨湖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默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但是并不能快速的收到成果,而默读确是阅读的重要基本功特别的重要。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默读能让读者更全面、完整的理解全文的意思。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又是默读的启蒙期,所以指导方式探究变得很有必要。
【关键字】 默读;朗诵;兴趣;引导
小学六年,学生阅读的启蒙期。教授毕业班多次,深切的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不用多说,不只是语文老师指导,其他的成年人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而在教授低年级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是一年级“用普通话大声的,准确的朗读课文”如何转变成“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习默读”呢?我想,从一年级带到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在这里遇到这个瓶颈时期。那么,什么是默读呢?默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默读训练呢?
一、什么是默读呢?
在小学阶段,默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但是并不能快速的收到成果,而默读确是阅读的重要基本功。因为默读是一种最快速、最普遍、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比如说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这样既不影响他人,也受到的限制也少。
二、默读的特点是什么?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上升,默读的速度也需要不断的提升。默读优点就是:朗读的速度远较默读为低。综合意义上来说,它能让读者更全面、完整的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默读训练呢?
《语文新课标》指出,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低年级学会默读的孩子,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阅读更多的文章和书籍。好处多多,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又是默读的启蒙期,万事开头难,所以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我探索了一些学习默读的方法:
1.习惯养成法。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受用;坏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吃它的亏。”良好的习惯,伴随人的一生,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而默读能力的培养,默读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注重对他们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或多或少都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默读习惯养成这方面,个人探究几个比较有用的教学方式:
一是在刚接触默读这一新的阅读方式时,学生是比较迷茫的。所以刚入门时,先要做好心理建设,帮学生慢慢接受默读这种形式。从“大声朗读”转变到“小声自由读”,切断一些孩子依赖的心理。慢慢的过渡到“轻声读”做到微微动嘴,可以让自己感觉到在读就可以了;再到“无声默读”,做到动嘴不动手,动嘴不出声;最后做到默读。如果二是引导做到“三到”,读书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低年级孩子初学默读,一定要放低要求,三到中,要做到的“认真的看;动手划;看到哪,想到哪”必须循序渐进的来引导。让学生养成做标记的习惯,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故事非常有趣指导学生默读时,让学生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把故事看完,再去认识字等等,都能让学生压力减少,更轻松的看完故事。初学默读,一定要放低要求,但是定好了要求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并不是要求低了,质量就也能放松。基本默读方式的养成,可以要求学生分段/节默读,减少默读的量。
2.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各行各业都是真理。默读的学习,有难度,就会让孩子们惧怕学习,排斥它。所以兴趣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声、像、画”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7、8岁的孩子,特别爱看图,对于能动的物品更是充满好奇。课堂上,老师的肢体,课件上的声效、图片都能成功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识字歌《树之歌》和《田园四季歌》中,教师先给孩子们欣赏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课文和图片精密联系,让孩子们更愿意去读诗歌。又或者时在教学时先用投影打出一个谜语,问孩子们:“谁能不出声读,也能猜出谜底呢?并且猜谜底。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青蛙长什么样?都在谜语里面。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之处。
3.循序渐进法。
幼儿学习上台阶,一级一级的登上去,踩稳了才能上第二级,如果一次上两个台阶,能力不够就很容易跌跟头。学习默读,也是同样的道理。谁都无法“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但是训练默读,要先从让学生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短小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让学生默读。在过渡到读诗歌的一节,例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一共五节,提问后课件上出现“豌豆妈妈有什么办法,让它的孩子去旅行了?”让学生默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在不断加强句段的训练之后,可以增加学生默读的数量。
开始学习默读时,教(下转第78页)(上接第79页)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一二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好的示范能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还应该做示范,如选取课文中一段,设置问题,教师默读后,告诉学生,默读后“我”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运用同样的模式,让学生尝试去默读,并寻找答案。
但是,这样做之前,一定要有时间的推定,教学中我会启用电脑秒表计时,让学生有一些紧迫感,“一分钟默读完一节,并找出问题的答案”,适当的提示和紧张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时间的调整,一定要了解学生默读能力,并且不断的做出调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需要延长默读的时间,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在不了解学情的时间不充裕,就会让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倍感压力,更加嫌弃默读。
4.及时检测法。
因为,默读有速度要求,所以学生未必都能一字一句的读,有些学生可能“囫囵吞枣”式的默读后毫无收获,这样就让我们及时要检测学生的默读情况,没有效果的魔都,对于提高阅读量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上课的注意力。那就也更谈不上为以后的阅读之路打基础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的检查默读的情况。做批注是一个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办法,但是三年级才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批注。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该怎么办了?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圈圈点点,例如《树之歌》默读时,给出问题:“找出有那些树都有什么的特点?并用横线标记起来。”检测的办法,两小组互相对答,一组说树名,另一组回答它的特点,课堂非常活跃、有趣,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
教学之路漫漫,有太多的荆棘等着教师去斩断,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好的教学方式,能让孩子们走的更远,飞得更高。默读教学,就像是阅读教学的敲门砖,默读,是孩子和书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习默读,能让孩子们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于书的海洋。默读,让孩子给了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己去创造更多的故事。因为默读非常重要,所以探究学习默读的方式必须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期刊:《儿童大世界月刊》
[2]论文:李平《小学阅读教学方式研究》
[3]著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关键字】 默读;朗诵;兴趣;引导
小学六年,学生阅读的启蒙期。教授毕业班多次,深切的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不用多说,不只是语文老师指导,其他的成年人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而在教授低年级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是一年级“用普通话大声的,准确的朗读课文”如何转变成“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习默读”呢?我想,从一年级带到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在这里遇到这个瓶颈时期。那么,什么是默读呢?默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默读训练呢?
一、什么是默读呢?
在小学阶段,默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但是并不能快速的收到成果,而默读确是阅读的重要基本功。因为默读是一种最快速、最普遍、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比如说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这样既不影响他人,也受到的限制也少。
二、默读的特点是什么?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上升,默读的速度也需要不断的提升。默读优点就是:朗读的速度远较默读为低。综合意义上来说,它能让读者更全面、完整的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默读训练呢?
《语文新课标》指出,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低年级学会默读的孩子,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阅读更多的文章和书籍。好处多多,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又是默读的启蒙期,万事开头难,所以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我探索了一些学习默读的方法:
1.习惯养成法。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受用;坏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吃它的亏。”良好的习惯,伴随人的一生,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而默读能力的培养,默读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注重对他们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或多或少都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默读习惯养成这方面,个人探究几个比较有用的教学方式:
一是在刚接触默读这一新的阅读方式时,学生是比较迷茫的。所以刚入门时,先要做好心理建设,帮学生慢慢接受默读这种形式。从“大声朗读”转变到“小声自由读”,切断一些孩子依赖的心理。慢慢的过渡到“轻声读”做到微微动嘴,可以让自己感觉到在读就可以了;再到“无声默读”,做到动嘴不动手,动嘴不出声;最后做到默读。如果二是引导做到“三到”,读书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低年级孩子初学默读,一定要放低要求,三到中,要做到的“认真的看;动手划;看到哪,想到哪”必须循序渐进的来引导。让学生养成做标记的习惯,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故事非常有趣指导学生默读时,让学生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把故事看完,再去认识字等等,都能让学生压力减少,更轻松的看完故事。初学默读,一定要放低要求,但是定好了要求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并不是要求低了,质量就也能放松。基本默读方式的养成,可以要求学生分段/节默读,减少默读的量。
2.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各行各业都是真理。默读的学习,有难度,就会让孩子们惧怕学习,排斥它。所以兴趣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声、像、画”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7、8岁的孩子,特别爱看图,对于能动的物品更是充满好奇。课堂上,老师的肢体,课件上的声效、图片都能成功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识字歌《树之歌》和《田园四季歌》中,教师先给孩子们欣赏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课文和图片精密联系,让孩子们更愿意去读诗歌。又或者时在教学时先用投影打出一个谜语,问孩子们:“谁能不出声读,也能猜出谜底呢?并且猜谜底。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青蛙长什么样?都在谜语里面。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之处。
3.循序渐进法。
幼儿学习上台阶,一级一级的登上去,踩稳了才能上第二级,如果一次上两个台阶,能力不够就很容易跌跟头。学习默读,也是同样的道理。谁都无法“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但是训练默读,要先从让学生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短小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让学生默读。在过渡到读诗歌的一节,例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一共五节,提问后课件上出现“豌豆妈妈有什么办法,让它的孩子去旅行了?”让学生默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在不断加强句段的训练之后,可以增加学生默读的数量。
开始学习默读时,教(下转第78页)(上接第79页)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一二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好的示范能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还应该做示范,如选取课文中一段,设置问题,教师默读后,告诉学生,默读后“我”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运用同样的模式,让学生尝试去默读,并寻找答案。
但是,这样做之前,一定要有时间的推定,教学中我会启用电脑秒表计时,让学生有一些紧迫感,“一分钟默读完一节,并找出问题的答案”,适当的提示和紧张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时间的调整,一定要了解学生默读能力,并且不断的做出调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需要延长默读的时间,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在不了解学情的时间不充裕,就会让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倍感压力,更加嫌弃默读。
4.及时检测法。
因为,默读有速度要求,所以学生未必都能一字一句的读,有些学生可能“囫囵吞枣”式的默读后毫无收获,这样就让我们及时要检测学生的默读情况,没有效果的魔都,对于提高阅读量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上课的注意力。那就也更谈不上为以后的阅读之路打基础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的检查默读的情况。做批注是一个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办法,但是三年级才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批注。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该怎么办了?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圈圈点点,例如《树之歌》默读时,给出问题:“找出有那些树都有什么的特点?并用横线标记起来。”检测的办法,两小组互相对答,一组说树名,另一组回答它的特点,课堂非常活跃、有趣,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
教学之路漫漫,有太多的荆棘等着教师去斩断,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好的教学方式,能让孩子们走的更远,飞得更高。默读教学,就像是阅读教学的敲门砖,默读,是孩子和书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习默读,能让孩子们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于书的海洋。默读,让孩子给了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己去创造更多的故事。因为默读非常重要,所以探究学习默读的方式必须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期刊:《儿童大世界月刊》
[2]论文:李平《小学阅读教学方式研究》
[3]著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