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通过朗读品味文本的韵味

【作者】 李 秦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测阅读理解层次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说朗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我认为,要让学生读出“味”来,首先必须深刻领会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真正深入文本,最根本的途径还是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仔细品味。
  【关键词】 文本;情感;朗读;味道

  关于“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必赘述。但怎样指导学生读出“味”来,还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所谓读书“味”,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读出我们汉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另一层意思是通过读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自己从文中体会到的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第一层要求则需讲究发音准确,讲究字正腔圆,讲究抑扬顿挫。要达到第二层要求,则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地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第一层较容易做到,相对而言,第二层则比较难做到。我认为,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地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一、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我国文学创作史上历来就有“炼字”的传统,也就是说,作家(诗人)往往为寻找一个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词语煞费苦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可谓匠心独运,妙不可言,既生动形象,又蕴含着作者的浓浓之情。在教学中,我们一旦抓住了这些浓缩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细细揣摩、体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中这样写到:“地球上……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句中“本来”一词是可以去掉?去掉后读一读,句子依然完整如初,意思也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本来”呢?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本来”呢?原来,作者是在用这个“本来”和“现在”作强烈的对比啊!看到现地球上正发生的一幕幕,作者是多么痛心啊!他多么希望地球回到“本来”的样子啊!可以说,一个“本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是作者发自心底的呐喊!学生能体会到这一层了,还担心他们读不出“味”来吗?
  二、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文心雕龙》上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作为“观文者”,怎样“披文”“入情”呢?我认为这里的“文”指的就是那些饱含着作者深情的语句。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重点句子”,有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很明显,比如《一夜的工作》里关于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的描写以及作者们抒发的感慨,比如《军神》一文中对刘伯承手术时坚强表现的描写,以及洛克医生对他的夸赞,比如《再见了亲人》中志愿军为表达依依不舍深情的直抒胸臆。
  但是,有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却不那么明显,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去准备把握。比如,教学《匆匆》一课,很多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时间过得快、时间一去一复返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上,我认为这样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去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重点句在哪里?在倒数第二段最后四句话!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问句,表达的是什么?是对自己虚度八千多日年华而碌碌无为的自责!是不甘心平平庸庸了此一生的觉醒,是欲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而又不知从何做起的苦闷!是眼见着时光一天天从忧郁彷徨中流逝的无奈!这才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啊!试想想,如果作者成天忙于科学研究,忙于报国杀敌,忙于服务社会……他还有心思去注意时光流逝,感叹岁月无情,责备自己无所作为吗?如果结合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的这些思想情感会把握得更准确。
  三、重视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即在告诫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要轻易放过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助于我们领悟文章的主旨、神韵。我的理解是,我们不但要做到“一字未宜忽”,还要做到“一个标点都不要疏忽”。在我看来,标点符号不仅是起着“句读”的作用,更是作者表达情意的工具。如《再见了,亲人》前三段的最后几句话,无一例外地全部使用了反问句,这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除此之外别无更佳表达方法的唯一选择!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再举个例子。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两次呼唤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我的儿子!”“阿曼达!我的儿子!”
  大家比较一下,一个标点的区别,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前一句是父亲赶到孩子的学校看见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后发出的呼喊,表达出的是父亲转瞬间失去爱子的悲痛,是一种无法接受眼前现实的绝望,是对儿子撕心裂肺的呼唤!后一句是父亲经过38个小时的艰苦挖掘听到儿子的声音后发出的呼喊,这里表达出的是父亲终于找到儿子,终于得知儿子还活着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兴奋,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无可比拟的幸福!是对儿子最深沉、最博大的爱!——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的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能疏忽吗?
  四、了解文章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选文,堪称经典,但有些文章由于时代比较久远,和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很大,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老师不适当补充(或让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学生是不可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比如教《难忘的一课》,学生不了解台湾的那段屈辱的历史,不知道本国的语言文字对“亡国奴”来说意义多么重大,学生就不可能体会到文中老师和学生的“一颗真挚的心”,也不可能理解“我”作为一名船员听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在小学课堂里响起时的激动与骄傲!
  总之,要读出“味”来,首先必须深刻领会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真正深入文本,最根本的途径还是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仔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崔峦著;《求是·崇实·鼎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张庆著;《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解释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