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陈 慧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丰乐社区丰乐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多数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分溺爱,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寻求帮助,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小学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策

  由于学生成绩、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声誉的核心因素,也是外界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有些学校和教师更为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学存在功利化特征,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成为小学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了教学重要目标。
  一、明确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的教学主要以口授为主,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全部由教师决定。这种教学模式迫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自身的主动性受限。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思考时遇到思维障碍、思维模糊或者思维深度不够的情况时,就要对该部门内容进行挖掘。教师要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出错,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开展“数器官”的活动。教师先进行示范“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接着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下去“两只青蛙……三只青蛙……”,随着基数的增大,计算难度也就会增大,学生也就会越谨慎,努力在脑海中进行计算。到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游戏停止。这样的游戏能够增加学生思考的机会,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敏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有些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但同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是较为紧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培养要求和考纲要求设计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针对性的去攻克。制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性的认识,明确思考的方向,避免思考偏颇,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又要联系实际,将复杂的问题简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转化思想。
  例如,在“折扣”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学习。让学生联想春节、十一黄金周等重大节日时,商场都会进行促销,标识出商品的折扣。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商场或者超市的打折情况?你知道打折是什么意思吗?”,在引导学生了解其含义后,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如果你带着十元钱去买笔、一支两元,打五折,你可以买几只?”。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真实性,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更有体验感,便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小学生的自觉性不高,难以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在学习和思考上,其好奇心较重,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2]。因而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数学知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不同种类的钟表图片,包括电子时钟、数字时钟等,还可以利用动态图、模拟机械运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钟表的工作原理,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钟表,在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结合教材知识,加深对钟表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不同时刻的钟表指针图形,并观察该时间钟表是否呈现出一样的结果。通过这种模拟场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四、开展互动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更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促进思想的碰撞。数学思维十分灵活,同样的问题有不用的解法,因而教师应开展互动教学,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实现班级整体的互促互进[3]。合作学生能增加学生的思考动力,拓宽思考的广度,更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组,保证组内平衡,进而为学生提供卡纸、剪刀等工具,让学生采用裁剪、拼接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每组学生的三角形类型不同,分别操作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普通三角形,试验后,进行讨论,推测面积的影响因素,总结出计算公式。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实现自主探究,从而强化其思考能力。
  结束语
  数学学习单靠老师教授是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必须独立思考,深入掌握知识并有效利用知识,使学习发挥实际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转变观念,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各环节实施有效对策,将思维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独立思考的重压意义,自觉提高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学周刊, 2017(7):84-85.
  [2]徐睫. 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浅析[J]. 好家长, 2016(7):00018-00018.
  [3]朱晓东.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思路分析[J]. 考试周刊, 2017(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