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作者】 殷子钦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巩店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感慨。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要教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就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新教材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了解和学习知识的切入点,如果能有效地抓住它,必然有好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媒体的教育辅助手段有很大的优势,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用多媒体上的一节观摩课《变化的鱼》(八年级数学),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把点在坐标系的位置、各点连线所成图案以及各图案间具有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尽快掌握有关的信息技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要与同科教师多研讨、多交流、勤反思,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二、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
1、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个数字,而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等等。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在房屋建造前运用几何知识参与设计;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评价一些商店的促销策略是否合理;让学生参与某些小土建工程的测量等等。只要教师组织有力,不仅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受益非浅,或许学生还能真正为会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3、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进课堂。如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初中生都爱参加的。对于一些特定的内容,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不仅会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比快乐,而且会收到预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曾看到一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课,就是教师运用十多付朴克牌,在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中完成的。还有“七巧板”、“积木”、包括赋予了数学意义的一些体育竞赛等都可以恰当地引进数学课堂。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注重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成长
课堂教学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已建构观点,如课本自己看,简单的内容自己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共同讨论,规律自己寻找,结论自己概括,错误让学生分析,敢于提出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与学生的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如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调,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认识、求知的学习机会。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异创新。体会是谨防回到到教师一言堂的老路上。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有开放性的交流,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张芳
【关键词】 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感慨。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要教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就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新教材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了解和学习知识的切入点,如果能有效地抓住它,必然有好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媒体的教育辅助手段有很大的优势,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用多媒体上的一节观摩课《变化的鱼》(八年级数学),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把点在坐标系的位置、各点连线所成图案以及各图案间具有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尽快掌握有关的信息技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要与同科教师多研讨、多交流、勤反思,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二、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
1、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个数字,而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等等。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在房屋建造前运用几何知识参与设计;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评价一些商店的促销策略是否合理;让学生参与某些小土建工程的测量等等。只要教师组织有力,不仅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受益非浅,或许学生还能真正为会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3、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进课堂。如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初中生都爱参加的。对于一些特定的内容,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不仅会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比快乐,而且会收到预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曾看到一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课,就是教师运用十多付朴克牌,在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中完成的。还有“七巧板”、“积木”、包括赋予了数学意义的一些体育竞赛等都可以恰当地引进数学课堂。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注重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成长
课堂教学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已建构观点,如课本自己看,简单的内容自己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共同讨论,规律自己寻找,结论自己概括,错误让学生分析,敢于提出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与学生的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如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调,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认识、求知的学习机会。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异创新。体会是谨防回到到教师一言堂的老路上。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有开放性的交流,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