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张卓伟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正文】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初中物理课的学习不再仅仅是物理知识掌握,更重要是在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此来消化知识、巩固知识,注重学生对实验的实际操作。
【关键词】 初中物理;动手能力;不足;策略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实验操作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来探究自然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深入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积累各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下面,谈一谈我在物理实验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相互学习
1、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缺乏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并不是学生先天就具备的能力,其依赖于他们在长期学习中所受的问题意识训练。纵观我国小学、初中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仍然缺乏问题意识,这样就逐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当初中物理教师根据探究式教学法来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能与教师形成互动的只是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
1.2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管理约束下,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问题发问式教学,试图通过引导来顺利完成教材上的知识讲解。不难看出,这种所谓的“问题导向”更像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过渡。由此可见,并未与探究教学模式相匹配。
2、初中物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2.1熟悉实验器材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以往的课程中很少有进行实验的科目,因此,他们对于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陌生感,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应当务必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学生才能正常开展实验。例如在进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电流表结构、电路图结构、接线方法等,在所有问题交代完毕之后再进行试验,这样,学生的操作就会更加流畅。而如果没有理解清楚各种元件如何使用等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实验的障碍,延长实验时间,学生也因为搞不清状况而丧失实验的兴趣。
2.2 提倡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展示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验证物理理论,说明物理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笔者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的最大弊端是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虽然心理“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所以变教师演示为学生随堂实验,是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切入口,在初中物理教改中尤为重要。
2.2.1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简单小型的演示实验
比如笔者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再让学生都来动手做“把压在直立笔帽下面的长纸条抽出来的惯性实验”比赛,看谁的笔帽不倒,就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又如演示带电体可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笔者就放手让学生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吸引小纸屑。再如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动手检验身边的物体,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针对电学中演示实验多,让学生自备电池、导线、小灯座、电键、变阻器等,达到每人一套,准备随堂实验。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索认识物理规律的快乐
对于物理规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忙,学生乱的被动局面,把这些规律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变成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规律。例如,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中,笔者把它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先提出问题:由前面的知识可知,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得出规律。这样学生成了发现规律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经常性的动手锻炼与探索,学生在心灵深处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希望和需要。通过帮助学生接触生动事实和现象,让学生体验动手去探索、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快乐。
2.3丰富学生动手内容,开展物理课外实验
物理课外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3.1认真做好课本每章后面的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具有器材少、操作简单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定期交流。将学生的课外实验纳入教师的监测和引导范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象《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同学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2.3.2鼓励学生小制作小发明
同学们根据课本所学的物理知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成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同学利用牙膏盒和平面镜制成了小潜望镜,有的利用粗铜线制成了曲轴连杆活动教具,有的利用两个小球和弹簧制成分子力演示器,有的利用牙刷演示摩擦力方向,有的利用注射器制成了活塞式抽水机等等。
2.3.3 在日常生活中学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有的同学利用碗做出了力、热、声、光等几个家庭小实验。在盛满水的碗内放一冰块,冰块熔化后,液面不变:将一只玻璃小球放入碗中做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在两只碗中做墨水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实验:用几只碗盛有不同深度的水做音调不同的声学实验;在盛有水的碗中插入一根筷子做光的折射实验。
结束语: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基本规律、原理的理解,从实践中领悟学习的真谛,逐步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对他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是有所启迪的,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樊爱琼,黎旦. 大学预科物理实验能力的测评[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2]闫传素. 中学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08)
【关键词】 初中物理;动手能力;不足;策略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实验操作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来探究自然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深入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积累各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下面,谈一谈我在物理实验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相互学习
1、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缺乏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并不是学生先天就具备的能力,其依赖于他们在长期学习中所受的问题意识训练。纵观我国小学、初中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仍然缺乏问题意识,这样就逐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当初中物理教师根据探究式教学法来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能与教师形成互动的只是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
1.2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管理约束下,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问题发问式教学,试图通过引导来顺利完成教材上的知识讲解。不难看出,这种所谓的“问题导向”更像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过渡。由此可见,并未与探究教学模式相匹配。
2、初中物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2.1熟悉实验器材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以往的课程中很少有进行实验的科目,因此,他们对于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陌生感,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应当务必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学生才能正常开展实验。例如在进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电流表结构、电路图结构、接线方法等,在所有问题交代完毕之后再进行试验,这样,学生的操作就会更加流畅。而如果没有理解清楚各种元件如何使用等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实验的障碍,延长实验时间,学生也因为搞不清状况而丧失实验的兴趣。
2.2 提倡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展示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验证物理理论,说明物理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笔者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的最大弊端是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虽然心理“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所以变教师演示为学生随堂实验,是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切入口,在初中物理教改中尤为重要。
2.2.1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简单小型的演示实验
比如笔者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再让学生都来动手做“把压在直立笔帽下面的长纸条抽出来的惯性实验”比赛,看谁的笔帽不倒,就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又如演示带电体可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笔者就放手让学生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吸引小纸屑。再如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动手检验身边的物体,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针对电学中演示实验多,让学生自备电池、导线、小灯座、电键、变阻器等,达到每人一套,准备随堂实验。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索认识物理规律的快乐
对于物理规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忙,学生乱的被动局面,把这些规律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变成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规律。例如,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中,笔者把它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先提出问题:由前面的知识可知,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得出规律。这样学生成了发现规律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经常性的动手锻炼与探索,学生在心灵深处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希望和需要。通过帮助学生接触生动事实和现象,让学生体验动手去探索、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快乐。
2.3丰富学生动手内容,开展物理课外实验
物理课外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3.1认真做好课本每章后面的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具有器材少、操作简单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定期交流。将学生的课外实验纳入教师的监测和引导范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象《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同学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2.3.2鼓励学生小制作小发明
同学们根据课本所学的物理知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成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同学利用牙膏盒和平面镜制成了小潜望镜,有的利用粗铜线制成了曲轴连杆活动教具,有的利用两个小球和弹簧制成分子力演示器,有的利用牙刷演示摩擦力方向,有的利用注射器制成了活塞式抽水机等等。
2.3.3 在日常生活中学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有的同学利用碗做出了力、热、声、光等几个家庭小实验。在盛满水的碗内放一冰块,冰块熔化后,液面不变:将一只玻璃小球放入碗中做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在两只碗中做墨水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实验:用几只碗盛有不同深度的水做音调不同的声学实验;在盛有水的碗中插入一根筷子做光的折射实验。
结束语: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基本规律、原理的理解,从实践中领悟学习的真谛,逐步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对他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是有所启迪的,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樊爱琼,黎旦. 大学预科物理实验能力的测评[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2]闫传素. 中学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