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黎 丽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要凸显学生主体性,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本文从抓住教材插图、创设问题情境、灵活教学方法阐述了实践观点。
  【关键词】 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实施

  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历史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常常直奔主题施教,导致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枯燥而并非有学习快乐的感觉。这种兴趣激发与培养的教学,忽视了主体性激活的重要意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要凸显学生主体性,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趣味性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抓住教材插图,引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斛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贵有疑。在新课改实践中,以思导向,以思激趣成为我们“教有疑”教学的重要理念。体现在实践中,那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鼓励学生疑、思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实现初衷,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特别是应在研究课标、教材后,根据学情而设计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需与学生产生共鸣。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让绝大多数学生觉得通过思考或讨论能够完成。不要设计出脱离学生的“大而空”的问题或简单的问题。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简单的问题,又使学生懒于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巧设问题,尤其是矛盾的设计问题或者变换角度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的热情。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样是想通过改革“自强”,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样的设计,学生自然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有效的问题情境需为教学目标服务。情境是为问题的提出服务的,有效的问题情境,既需要情境的激趣性,又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诱思性,才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因此,这样的问题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问题泛滥,满堂问,让学生觉得一节课被追着问,喘不过气来,这样没有思考的余地,效果反而不佳。设计的问题能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把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首要要求就是要我们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新颖中满足趣味要求。但在我们现行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讲解式,甚至“一讲到底”。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效果不甚明显,特别是久而用之之后,学生更感受的是枯燥。有效的历史教学,要求我们实施趣味性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学策略要灵活、多样。统观大家的历史课堂,并不是教学方法就很少,从调查上来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其中,讲授法最为常用,讨论法、活动法和探究法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等联合教学,先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间、主要成就、影响,然后用图示法,把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最后用讨论法,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这样在新旧历史知识的对比下,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主观能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当然,在历史课堂中实施趣味性教学,还有很多策略可以实现这样一效果,如生活化教学、情感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故事教学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但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来选择,方可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将这种趣味化策略有效应用起来。
  参考文献:
  [1]吕可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年。
  [2]张颖娟,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