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用好“兴趣”这把数学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作者】 罗红梅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运用好这把金钥匙,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如何用好“兴趣”这把数学课堂教学的金钥匙的一些做法、一些尝试、一些感悟,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希望能给各位老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兴趣;效果;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格言。但如何把它运用恰到好处,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兴趣”这把金钥匙呢?我对自己多年来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些尝试、一些感悟,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概述,和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一、“猜谜语”是提高兴趣的灵丹妙药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都喜欢猜谜语,听故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我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贴近教学内容的谜语,抓住课前3——-5分钟时间,让学生参与竟猜谜语,提前预热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这一节内容时,我用课件PPT出示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先让学生猜一猜,通过这一猜谜语活动的预热,学生开动脑筋,跃跃欲试,如果学生有困难,我就适当提示。经过课前的猜谜语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然后我乘胜追击,抓住低年级学生10——20分钟注意力集中的宝贵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内容讲授完。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整时,同时懂得如何珍惜时间。
二、“动手操作”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直觉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在很多的情况下,他们都表现为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摆放物品,所以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配备班班通,有了现成的教学课件,大多数教师很少运用直观教具或操作学具,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中直接出示,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使学生没有形成直观的,实际的,感性的认识,关掉投影后,学生在脑海里只是一片漆黑,什么没有留下,这个方面我最有深刻体会。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时,前年,由于学校没有装备班班通,我是实实在在准备了12个红色小三角形和7个绿色圆形,让学生从左边按顺序先摆12个红色小三角形,然后在8个红色小三角形下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7个绿色圆形,学生一边摆,我一边提问,提问是:哪一行摆的多?圈出第一行的三角形和第二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请学生用手圈一圈,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圈得对不对,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圈出来,再圈出多出的部分。接着问: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有几个?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较大的数是几?(12个)12可以看成由哪两个部分组成?(7和5)多出的部分是几个?(5个)通过学生摆放,圈、找、比,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12个三角形的多,7个圆形的少,12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7个圆形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形多5个的部分。学生在头脑里就形成概念:较大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从较大数里去掉和它同样多的部分,就可以算出多出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一拼》中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可以拼成……的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同桌合作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让学生汇报拼出的结果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很好。如果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会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收到的效果肯定没有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掌握知识的牢固。
三 “小组竞争”是培养兴趣的源泉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小孩的情况都很少,学生多数娇生惯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衣食不愁,学生很少有竞争意识。学习上也是一样,上进心不强。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谈话、了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特点,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组、前进组、梦想组、实力组、战斗组、拼搏组。每一个小组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搭配,把学生不同的兴趣、个性的不同、智力的差异都考虑进去,进行有机的组合,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小组的潜能。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作业书写、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开展 “小组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个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就要有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同时要发挥小组的力量,才能达到要想做好的目标。
如在教学“6和7的加减法”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分发到各小组中,老师强调各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并写出不同的算式,本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再汇报小组的写算式的结果,最后各组在班上评比,老师综合评析讲解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小组竞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和源泉。
综上所述,我所概述的“兴趣”只是本人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而更多的“兴趣”更要靠我们各位老师在课堂上丰富和积累。我深信,各位老师都会正确使用“兴趣”就像一把开启数学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打开大门,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到数学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品尝收获掌握知识的甜头。
【关键词】 兴趣;效果;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格言。但如何把它运用恰到好处,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兴趣”这把金钥匙呢?我对自己多年来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些尝试、一些感悟,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概述,和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一、“猜谜语”是提高兴趣的灵丹妙药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都喜欢猜谜语,听故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我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贴近教学内容的谜语,抓住课前3——-5分钟时间,让学生参与竟猜谜语,提前预热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这一节内容时,我用课件PPT出示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先让学生猜一猜,通过这一猜谜语活动的预热,学生开动脑筋,跃跃欲试,如果学生有困难,我就适当提示。经过课前的猜谜语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然后我乘胜追击,抓住低年级学生10——20分钟注意力集中的宝贵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内容讲授完。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整时,同时懂得如何珍惜时间。
二、“动手操作”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直觉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在很多的情况下,他们都表现为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摆放物品,所以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配备班班通,有了现成的教学课件,大多数教师很少运用直观教具或操作学具,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中直接出示,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使学生没有形成直观的,实际的,感性的认识,关掉投影后,学生在脑海里只是一片漆黑,什么没有留下,这个方面我最有深刻体会。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时,前年,由于学校没有装备班班通,我是实实在在准备了12个红色小三角形和7个绿色圆形,让学生从左边按顺序先摆12个红色小三角形,然后在8个红色小三角形下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7个绿色圆形,学生一边摆,我一边提问,提问是:哪一行摆的多?圈出第一行的三角形和第二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请学生用手圈一圈,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圈得对不对,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圈出来,再圈出多出的部分。接着问: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有几个?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较大的数是几?(12个)12可以看成由哪两个部分组成?(7和5)多出的部分是几个?(5个)通过学生摆放,圈、找、比,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12个三角形的多,7个圆形的少,12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7个圆形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形多5个的部分。学生在头脑里就形成概念:较大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从较大数里去掉和它同样多的部分,就可以算出多出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一拼》中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可以拼成……的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同桌合作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让学生汇报拼出的结果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很好。如果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会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收到的效果肯定没有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掌握知识的牢固。
三 “小组竞争”是培养兴趣的源泉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小孩的情况都很少,学生多数娇生惯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衣食不愁,学生很少有竞争意识。学习上也是一样,上进心不强。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谈话、了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特点,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组、前进组、梦想组、实力组、战斗组、拼搏组。每一个小组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搭配,把学生不同的兴趣、个性的不同、智力的差异都考虑进去,进行有机的组合,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小组的潜能。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作业书写、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开展 “小组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个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就要有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同时要发挥小组的力量,才能达到要想做好的目标。
如在教学“6和7的加减法”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分发到各小组中,老师强调各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并写出不同的算式,本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再汇报小组的写算式的结果,最后各组在班上评比,老师综合评析讲解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小组竞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和源泉。
综上所述,我所概述的“兴趣”只是本人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而更多的“兴趣”更要靠我们各位老师在课堂上丰富和积累。我深信,各位老师都会正确使用“兴趣”就像一把开启数学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打开大门,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到数学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品尝收获掌握知识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