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少教多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和丽珍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文化小学
【正文】 【摘 要】 正“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小学数学旧版课本编排以“”例题—法则或定律—练习巩固”为主线,教师注重讲解例题,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方法;学习;应用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起主导作用。小学数学旧版课本编排以例题-法则或定律-练习巩固为主线,教师注重讲解例题,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倡导的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倡导的把土地还给农民。在“学生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课本编排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学生总结规律或法则-学生应用规律或法则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把小学数学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少教多学”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可行性。经过学生为本、少教多学的教学实践,我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数学运算定律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小学数学新课程对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数学运算方法和运算法则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运算定律和法则不印刷在课本上,而是通过前置练习,对即将要学的数学运算定律和法则内容进行先学,了解其规律,多次反复,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法则,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掌握学习新运算定律和法则。如学习加法交换律,前置练习是简单的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8+9=,9+8=;36+24=,24+36=;75+25=,
25+75=等式子,通过前置独立学习的尝试,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法则,洞察到隐含的数学规律和法则等,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或洞察到隐含的数学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描述,对于学生错误的表述老师加以矫正,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规律的能力,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新课程前置练习就已安排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二、单位认识先做后识,多识少教
小学数学新课程里面安排学习的基本数学单位,都是日常生活相关的常用的计量单位,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以经有了接触,有了初步的认识。新课程安排社会实践认识活动为主,联系生活需要来认识计量单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活中计量单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社会实践要求。如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内容,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一去购买家庭生活用品的盐、油,到药店去购买少量中药,如10克田七等,和家长认识其中的质量单位,1克、1千克质量有多少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这样具体明确的社会实践要求达到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学习目标。社会实践要与家长合作完成,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数学的常用单位,体会到这些单位的作用,会运用这些单位解决生活问题。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家人合作,家庭和谐,共同学习,理解深刻。
三、小学数学统计初步先数后学,多数少教
统计初步知识学习过程中,新课程根据学习知识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数据,初步整理、归纳为统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数据,分类统计填入相关的表格或图表中。统计数据多是活动数据,学生感兴趣,要在数中玩,玩中学。老师引导学生数相关知识的数据,有条理归入相关的表格,制作不同,多颜色的统计图。有玩有图有统计,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空间想象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条理的数。
四、在游戏里学习方位、移动的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在学习方位及移动的知识里,增加了一些游戏,特别是图纸上做游戏,通过游戏去认识方位及方位的变换,物体的移动和旋转的知识。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在游戏中学是愉快的。如平移的认识,在积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对平移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把这些游戏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省心,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法选择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这三大领域又相互渗透的,小学数学运算定律、认识数学单位等是认知领域,方位、移动的知识是动作技能领域,教学过程都含有情感领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组织合适的数学教学活动,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使学生乐学,多学,教师少教,做指引,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唤醒课堂生命力——浅谈“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2]《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7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方法;学习;应用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起主导作用。小学数学旧版课本编排以例题-法则或定律-练习巩固为主线,教师注重讲解例题,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倡导的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倡导的把土地还给农民。在“学生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课本编排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学生总结规律或法则-学生应用规律或法则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把小学数学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少教多学”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可行性。经过学生为本、少教多学的教学实践,我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数学运算定律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小学数学新课程对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数学运算方法和运算法则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运算定律和法则不印刷在课本上,而是通过前置练习,对即将要学的数学运算定律和法则内容进行先学,了解其规律,多次反复,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法则,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掌握学习新运算定律和法则。如学习加法交换律,前置练习是简单的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8+9=,9+8=;36+24=,24+36=;75+25=,
25+75=等式子,通过前置独立学习的尝试,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和法则,洞察到隐含的数学规律和法则等,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或洞察到隐含的数学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描述,对于学生错误的表述老师加以矫正,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规律的能力,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新课程前置练习就已安排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二、单位认识先做后识,多识少教
小学数学新课程里面安排学习的基本数学单位,都是日常生活相关的常用的计量单位,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以经有了接触,有了初步的认识。新课程安排社会实践认识活动为主,联系生活需要来认识计量单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活中计量单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社会实践要求。如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内容,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一去购买家庭生活用品的盐、油,到药店去购买少量中药,如10克田七等,和家长认识其中的质量单位,1克、1千克质量有多少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这样具体明确的社会实践要求达到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学习目标。社会实践要与家长合作完成,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数学的常用单位,体会到这些单位的作用,会运用这些单位解决生活问题。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家人合作,家庭和谐,共同学习,理解深刻。
三、小学数学统计初步先数后学,多数少教
统计初步知识学习过程中,新课程根据学习知识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数据,初步整理、归纳为统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数据,分类统计填入相关的表格或图表中。统计数据多是活动数据,学生感兴趣,要在数中玩,玩中学。老师引导学生数相关知识的数据,有条理归入相关的表格,制作不同,多颜色的统计图。有玩有图有统计,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空间想象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条理的数。
四、在游戏里学习方位、移动的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在学习方位及移动的知识里,增加了一些游戏,特别是图纸上做游戏,通过游戏去认识方位及方位的变换,物体的移动和旋转的知识。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在游戏中学是愉快的。如平移的认识,在积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对平移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把这些游戏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省心,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法选择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这三大领域又相互渗透的,小学数学运算定律、认识数学单位等是认知领域,方位、移动的知识是动作技能领域,教学过程都含有情感领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组织合适的数学教学活动,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使学生乐学,多学,教师少教,做指引,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唤醒课堂生命力——浅谈“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2]《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