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的“统编本”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宫水平

【机构】 山东省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正文】  【摘 要】 探究自读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是“统编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循环圈理论是一项著名的阅读理论,对于自读课教学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阅读循环圈理论,对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下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自读课教学;阅读循环圈理论;统编本;初中语文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创新之一是有意识改变课型不分的状况,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自读课教学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开展“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可从兴趣、环境、反馈三个角度入手,分别对应阅读循环圈理论中的“选择”“阅读”与“反应”环节,教师作为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为学生构建和谐、自主的课堂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什么是阅读循环圈理论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是一个不断循环向上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次阅读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每一个活动都会引出下一个活动,形成循环的结构。但是,在这一结构中,并不是一直的“往复循环”,而是像一个“螺旋”一样,随着循环圈的运转不断向上提升,以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具体包括四部分:选择、“阅读”、反应和需要具备一个平衡条件——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
  二、怎样运用阅读循环圈理论,开展自读课教学
  在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下,教师要想依据“统编本”教材开展自读课教学,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空间,及时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的阅读反应;教师还要承担“有能力的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读中及时提点、启发。
  1.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一——提升选读能力
  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在“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选择”环节,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提升语文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引领学生选读经典类文章。结合《故宫博物院》课文,教师可分设3-4条“阅读提示”,如“首都”“北京著名景点”“紫禁城”等关键词,或通过插图、旁批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从而引出“故宫”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选读能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故宫三大殿》《故宫史话》等。
  2.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二——构建阅读环境
  要想学生沉浸于“阅读”中,教师就要创设符合课文主题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产生阅读体验,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深入阅读。在《故宫博物院》的自读课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我们一起游故宫”的活动,通过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故宫”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进行朗读与默读,形成文本阅读的画面感,并逐渐趋向深入思考“故宫博物院中的建筑群体有哪些特点?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念?”等系列问题。学生的“自读”并不意味着随意阅读课文,而是要教师适当介入,利用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情境中尝试着阅读课文。
  3.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三——引进反馈机制
  阅读循环圈理论的“反应”理论就是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的行为。为学生搭建和谐的沟通、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想法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思维,实现“自读课下的自主进步”。在《故宫博物院》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完成“选择”“沉浸阅读”活动之后,引进“反馈机制”,让班级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开展“大家一起来说说”的课堂交流活动,分享阅读的感受,如“文中强调线轴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第三大殿的描写中重点描写第三大殿?”等。通过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将阅读感受内化为自身阅读能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能力。
  4.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四——发挥“导者”作用
  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最后一个环节是“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的引导”。在自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置身事外”,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专业素养,深入研究“阅读循环圈理论”,从而将这一理论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构建自读课的“循环圈”,让学生在阅读循环中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养。在《故宫博物院》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为学生创建选择环境、提供阅读空间、点拨了思考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学生由于缺乏阅读能力而无法深入开展自读行为的现象。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当提点与引导,比如:在交流“为什么在第三大殿的描写中重点描写第三大殿?”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点学生“皇帝的宝座在哪一个宫殿?”,促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实现自读课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优势,围绕阅读循环圈理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充足的自读空间,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锻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从而架起“教读”与“课外读”的坚实桥梁。
  参考文献:
  [1]苏元炜.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阅读循环圈”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9(10):78-79.
  [2]吴保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9(03):86-91.
  [3]彭春鸿.“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教学策略探究——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6):3-7.
  [4]刘珊,张禹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刍议[J].江西教育,2016(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