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元评价在德育中促进中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

【作者】 陈 羽

【机构】 广西北流市城西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和建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课堂表现、德育实践活动表现、能力素养,以及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考试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使学业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德育教学;多元评价;评价指标;良好行为;养成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方式与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创新德育评价机制;贴近学生实际,充实德育评价内容;大胆探索,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是推动中学德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作者从德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指标、情感体验等角度阐发对于德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一、德育教学评价的目的 
  德育评价的目的是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促其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评价时应突出学生的行为表现,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学生的突出行为(如出勤、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纳入德育评价范围,通过加分或减分的办法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被动做“人”变为主动行“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德育教学评价的方式与评价指标
  1.德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要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实践自评、组评、师评及家长评的综合评价方法。从学科角度看应突破学科职能思想,增强德育合力。传统评价模式下的德育工作被认为这是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其他人参与较少,新的评价模式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人人参与,相互监督,用事实说话,公正、准确、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增强了德育工作合力,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德育教学的评价指标 
  中学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一直以来,学校对德育课的评价方法,大多是编制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分数,最终以量化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因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立足点,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人伦道德和法律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德育课教学的评价指标,有知、意、行、成、升等五项具体评价指标。 
  (1)“知” 
  知在于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中学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明确规定,对中学生的学生目标也有相应的要求。自然,在教学评价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意” 
  心理暗示的消极作用和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有关。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是操纵潜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受暗示感应性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起作用,如果我们接受的暗示是否定消极的,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并引发消极的行为。意,其实就是一种暗示作用。如果学生不接受、不认可德育课相关的观念和意识,那么,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大,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及素质的提高。因此,德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相关观念和意识的接受与认可上。 
  (3)“行” 
  行指学生行为发生改变,它是观念接受的结果。欧梅雷迪思说:“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的最后审判人。”行为改变越多,就越能巩固与强化观念的接受。在学习中产生行为改变,在行为改变中继续加强学习,这样循环往复,才能增强德育课有效教学活动的效果。 
  (4)“成” 
  成指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英国有句格言: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的改变如果只停留在暂时的、短期的层面,就有可能出现反弹,也就是恢复到改变之前的状态。因此,要使德育课有效,离不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升” 
  升指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德育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伦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内容。素质提升是德育课有效教学所有评价指标中最高的一项,也是最难实现的指标。素质提升既指大幅度的提升,又指细微的提升。这项评价指标的实现,除必须依赖德育课教学活动中的努力,更依赖于德育效教学活动后的努力。 
  三、掌握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1.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给出一个准确的分数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停留在这一步,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德育表现给予明确的评语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够给予学生既可靠、准确的量化数值又明确的定性描述。
  2.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未定型,其思想与行为受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的影响,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观念来看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既要从相对稳定的时空背景和特定环境评价其德育状况,又要从纵向以发展的理念评判他们的德育水平;既要关注某一时段、某一德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又要对学生过去的德育水平、现在的德育表现以及将来的变化发展趋势,从纵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
  3.自评是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价,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他评是外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检查性评价、认可性评价、鉴定性评价。要引导学生对照德育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德育评价,达到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目的,实现对德育品质的内化。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家长、同学、老师的评价与鉴定,从而实现德育评价的育人效果。
  四、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1.评价要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衣着不整,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穿拖鞋,女生烫发、染发,男生留长发、染发,吸烟喝酒,说脏话,骂人打架,赌博,看黄色书刊,唱不健康的歌曲,上电子游戏厅或娱乐厅等地活动者,每项次扣德育分3—5分,情节严重,经教育不改者,上报德育处一律处分等,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档次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还需要努力等级差。对学校、教师或家长提出要求,使得评价更能凸显针对性、实效性。
  2.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找到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为他带来创造和欢乐。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家长建议和教师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德育评价的唯一依据,还要包括学生在校内外的活动、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群体的气氛和精神面貌等。
  五、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1.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应该从在校学生的现实德育活动出发,德育行为为基本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使被评价对象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既要善于从学生的平凡中挖掘伟大,又要善于对学生的“小恶”给予警醒和矫正。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并改进。
  2.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尊重学生的尊严和需要,进而依据学生个人特点,指明努力方向,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着自主自立精神的人。这才是德育评价的出发点和推动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探寻深处的需求,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果你去尝试,将会体验人性的美丽。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教师评价学生时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个人观点,才能体现出人性与人文。
  总之,按照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过程中的目标和内容,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爱学习、善思考、崇尚科学的态度。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努力实现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公开、公正、合理的德育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