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
【作者】 张朝花
【机构】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了一定的改革以及创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知错改错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知错就改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欠缺“知错就改”的习惯,直接的影响到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以及自我思维的养成,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升非常有利。
1、传授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培养“知错就改”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未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只是简单的模仿。在教师传授新知识的时候一般是利用例题,强化练习。然而部分知识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学生一般会存在一定混淆的问题,错误率较高。一般而言,学生很难及时的找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知错”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因,引导学生分析整个知错的过程,使其能够清楚的明确错误的“前应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看待错误以及严谨寻找错因的态度。当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原因,从而明确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在刚刚接触乘法与除法运算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乘法与除法的运算。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例题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如:现在有五箱苹果,一箱苹果60元,第一箱有50颗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箱苹果,一共可以卖多少钱。部分同学会因为乘法口诀没有全面的掌握,进而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学生思维正确性以及灵活性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是学生没有认真把握信息传递出的相关条件和问题,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便开始列式解答。因此,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熟练的背诵与理解乘法口诀,随后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当中的各个已知条件,需要运用的计算法则等,随后在开始列式解答,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式,避免错误的发生。
2、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改错习惯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形成自动重复、自动改错的意识与行为。学生可以自己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可以独立的改正错误,训练学生养成清晰的思维以及正确的表达等,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题教师可以明确教学活动当中的疏漏,而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而加以改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的要求学生分析自身错误的原因,引导其改正自己的错误,把错误彻底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清除,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认知。例如:在“平面图形与例题图形”的相关教学活动当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等方面,如“正方形与正方体之间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很多学生都会存在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改错时间,使学生能够彻底的纠错改错,让学生能够认真的分析、审题以及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知错以及反思的基础上,使错误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思考的最终结果,随后纠正错误。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以及正确的答案之间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错误答案加深正确答案的影响,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
3、重视课后知识的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的错题,主动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建立“改错本”,在试卷、习题册以及作业本等当中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将其摘抄到自己的“改错本”中,在改错本中用红笔写出习题的正确答案与解题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错误以及改正错误的思维习惯,不断地积累自身的学习资源,为后续知识的总结以及复习提供基础与节约时间,通过阶段性的结构,培养学生的“知错就改”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给予正确的答案,或者忽略学生的错误,并未要求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这便导致学生只知道正确答案,却不知道答案从何而来,因此,教师应当实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时间以及反思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知错改错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具备一定逻辑性与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各种错误,教师不应“视而不见”,运用错误检视教学活动存在的疏漏之处,并且利用错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戚秀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7(6).
[2]陈红. 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 好家长,2019(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知错就改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欠缺“知错就改”的习惯,直接的影响到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以及自我思维的养成,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升非常有利。
1、传授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培养“知错就改”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未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只是简单的模仿。在教师传授新知识的时候一般是利用例题,强化练习。然而部分知识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学生一般会存在一定混淆的问题,错误率较高。一般而言,学生很难及时的找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知错”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因,引导学生分析整个知错的过程,使其能够清楚的明确错误的“前应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看待错误以及严谨寻找错因的态度。当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原因,从而明确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在刚刚接触乘法与除法运算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乘法与除法的运算。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例题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如:现在有五箱苹果,一箱苹果60元,第一箱有50颗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箱苹果,一共可以卖多少钱。部分同学会因为乘法口诀没有全面的掌握,进而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学生思维正确性以及灵活性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是学生没有认真把握信息传递出的相关条件和问题,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便开始列式解答。因此,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熟练的背诵与理解乘法口诀,随后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当中的各个已知条件,需要运用的计算法则等,随后在开始列式解答,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式,避免错误的发生。
2、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改错习惯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形成自动重复、自动改错的意识与行为。学生可以自己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可以独立的改正错误,训练学生养成清晰的思维以及正确的表达等,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题教师可以明确教学活动当中的疏漏,而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而加以改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的要求学生分析自身错误的原因,引导其改正自己的错误,把错误彻底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清除,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认知。例如:在“平面图形与例题图形”的相关教学活动当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等方面,如“正方形与正方体之间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很多学生都会存在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改错时间,使学生能够彻底的纠错改错,让学生能够认真的分析、审题以及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知错以及反思的基础上,使错误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思考的最终结果,随后纠正错误。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以及正确的答案之间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错误答案加深正确答案的影响,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
3、重视课后知识的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的错题,主动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建立“改错本”,在试卷、习题册以及作业本等当中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将其摘抄到自己的“改错本”中,在改错本中用红笔写出习题的正确答案与解题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错误以及改正错误的思维习惯,不断地积累自身的学习资源,为后续知识的总结以及复习提供基础与节约时间,通过阶段性的结构,培养学生的“知错就改”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给予正确的答案,或者忽略学生的错误,并未要求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这便导致学生只知道正确答案,却不知道答案从何而来,因此,教师应当实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时间以及反思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知错改错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具备一定逻辑性与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各种错误,教师不应“视而不见”,运用错误检视教学活动存在的疏漏之处,并且利用错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戚秀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能力[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7(6).
[2]陈红. 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 好家长,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