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惠玲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沙江永牟福善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同时,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而事实表明,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和需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从主题确定、提炼单元内容、组织多样形式等方面寻求路径。同时,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应得到应有的关注。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交互;单元;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平时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世界,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打通,由学生将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感受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资源与书本知识交融,使感受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兴趣,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日常的教学设计往往偏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追求,它更趋向于班队活动,非语文的感觉似乎更多些,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需要进行目标设置。具体来说,以下目标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
1. 学会思考
问题的提出,这也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动力。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循环往复,推动学习进程。现实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甄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学生学会了思考才可能在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之后表达自己的感想,才可能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 学会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才可能将现存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重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灵活而综合运用的程度,才可能有信心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通过有效的表达、讨论、争辩甚至尝试写研究报告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 学会交往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它必须借助交往来进行。众多的研究表明,“学生是通过参与与比较有知识的人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学习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互动学习的”。“当学生卷入到群体之中时,就必须学会交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新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学会交往,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索就有了人文环境上的保障。
4. 学会生活
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并不只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灵性的生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生活世界达成契合”。因此,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 确定主题利于“交互”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择独立于教材的内容,把这一学习的语文学科性弱化,减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的语文味。很多教师还会凭借个人的喜好和教的需要,来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学生通常成了被综合性学习的对象。在一次校际层面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分别执教了《诺贝尔》一课,三位教师均渗透了读写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并且不约而同地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写一写:“诺贝尔,你是这样的人。”从三节课的效果来看,这种综合性学习的环节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的流程,并不全是出于学生内心涌动的感触且急于写下来的。因此,文本、教学环节与学生的认知需求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即无法入心。语文课堂难以入心,正是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交互的视角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实现了真正的交互,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发展和精神生长。
能实现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交互的主题必定是源于学生而又超越学生的。所谓源于学生,我们不妨理解为,这些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的,它可以是师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共同交流讨论形成的,也可以是教师提议并且学生乐于接受的,甚至可以是某位学生提议而受大家认可和接受的。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后,男生对昆虫兴趣很浓,提出要研究昆虫,女生感兴趣的却不多,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教师主张大家开展辩论主题就叫“你所不懂的昆虫世界”。于是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都组团准备,查找资料,整理图片,设计PPT,写辩论稿,直到最后双方开始辩论。这时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源自他们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乐于看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实现了真正的交互。
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其角色就是如何适时引导和提升,以期超越学生的盲点和某些狭隘观点。因此,教师要清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又在哪里,设置后的主题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中可以奠基什么,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在观照学生发展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这种交互中,逐渐明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性质和作用。
2. 化散为整提炼单元内容
学习单元的形成有利于对语文学习点进行统整,从而易于契合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合理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化散为整提炼单元的方法来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是可以从文本人文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如有的单元以“诚信”为主题,有的以“勤奋”为主题,特别强调有关内容主题的育人价值,是具体的人文性内容指向。二是可以从文本工具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比如一年级的角色表演,二年级的童话教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等,侧重在学生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当然,同一篇教材可以同时成为不同主题的单元,这可以根据综合性学习的需求来提炼,也可在实际的学习中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的综合要求。这些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或教师和同伴间彼此基于文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相互沟通的结果。
基于这些单元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独到的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课标对学生的年段要求,根据本班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来规划整册教材,并划分、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这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3. 基于“有效”组织多样形式
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我们采取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渗透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统照下,由教师对教材深钻细研,创造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获取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的信息。如二年级的学生学了《水乡歌》,可将《水乡歌》的内容向《乡下孩子》主题渗透,开展综合性学习。
(2)体验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关照的是学生内在的需要,重在感悟,强调内化,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因此,笔者在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时,着眼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意义,让学生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跟人类的文化互动,通过共享共建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班级创办“文学分社”(学校有文学社)、小记者团、信息部等,由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定期办刊、参观采访、传递信息。由于学校本身还设有体验教育中心,因此,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的文学体验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一举措,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迁移式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的设置利于汇集课型,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的发展。所以,基于教材,把握各课之间知识的链接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学习策略,利于开展迁移式的综合性学习。例如,在学习了《三打白骨精》等神话课型系列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综合性活动:神话故事比赛,著名神话图片展览,改换人称编写神话成功作品汇编,关于神话的手抄报评比,等等。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只在学生为难时作必要的技术指导。这些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显然很容易被学生迁移到童话、科普文等不同课型的学习活动中。这种迁移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思维能力。
(4)开放式综合性学习。这里的开放主要是指“对外开放”,是引导学生走向校外,融入家庭、社会,在家庭生活中接触语文、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里接触语文、学习语文。这也是指导学生从语文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语文的重要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父母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活动,鼓励亲子之间经常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有趣的活动,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既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情趣,又获得了多种语文能力的锻炼。我们还鼓励学生参观父母工作的单位,或感受建筑的雄伟,或领略劳动的辛劳,或考察工作的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可经常外出旅游,以增长见识。我们还专门让学生捕捉语文教材中环保等方面的线索,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语言介绍、数字分析、实物展示、研究报告、调查实录等来掌握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增加了,语文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单元文本、补充相关文本、利用学科活动等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比较、发现、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反思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由于它涉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觑。首先教师要对综合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作正确的定位,学生应是“领衔的主演”,教师则是“场外的编导”,应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其次,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要不断提升,要有对教材迅速达到熟稔程度的能力,要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设计的能力,要有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融通的能力,还要有指导学生进行策划、组织、操作、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交互;单元;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平时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世界,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打通,由学生将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感受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资源与书本知识交融,使感受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兴趣,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日常的教学设计往往偏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追求,它更趋向于班队活动,非语文的感觉似乎更多些,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需要进行目标设置。具体来说,以下目标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
1. 学会思考
问题的提出,这也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动力。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循环往复,推动学习进程。现实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甄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学生学会了思考才可能在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之后表达自己的感想,才可能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 学会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才可能将现存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重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灵活而综合运用的程度,才可能有信心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通过有效的表达、讨论、争辩甚至尝试写研究报告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 学会交往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它必须借助交往来进行。众多的研究表明,“学生是通过参与与比较有知识的人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学习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互动学习的”。“当学生卷入到群体之中时,就必须学会交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新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学会交往,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索就有了人文环境上的保障。
4. 学会生活
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并不只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灵性的生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生活世界达成契合”。因此,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 确定主题利于“交互”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择独立于教材的内容,把这一学习的语文学科性弱化,减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的语文味。很多教师还会凭借个人的喜好和教的需要,来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学生通常成了被综合性学习的对象。在一次校际层面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分别执教了《诺贝尔》一课,三位教师均渗透了读写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并且不约而同地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写一写:“诺贝尔,你是这样的人。”从三节课的效果来看,这种综合性学习的环节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的流程,并不全是出于学生内心涌动的感触且急于写下来的。因此,文本、教学环节与学生的认知需求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即无法入心。语文课堂难以入心,正是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交互的视角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实现了真正的交互,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发展和精神生长。
能实现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交互的主题必定是源于学生而又超越学生的。所谓源于学生,我们不妨理解为,这些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的,它可以是师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共同交流讨论形成的,也可以是教师提议并且学生乐于接受的,甚至可以是某位学生提议而受大家认可和接受的。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后,男生对昆虫兴趣很浓,提出要研究昆虫,女生感兴趣的却不多,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教师主张大家开展辩论主题就叫“你所不懂的昆虫世界”。于是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都组团准备,查找资料,整理图片,设计PPT,写辩论稿,直到最后双方开始辩论。这时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源自他们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乐于看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实现了真正的交互。
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其角色就是如何适时引导和提升,以期超越学生的盲点和某些狭隘观点。因此,教师要清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又在哪里,设置后的主题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中可以奠基什么,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在观照学生发展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这种交互中,逐渐明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性质和作用。
2. 化散为整提炼单元内容
学习单元的形成有利于对语文学习点进行统整,从而易于契合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合理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化散为整提炼单元的方法来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是可以从文本人文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如有的单元以“诚信”为主题,有的以“勤奋”为主题,特别强调有关内容主题的育人价值,是具体的人文性内容指向。二是可以从文本工具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比如一年级的角色表演,二年级的童话教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等,侧重在学生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当然,同一篇教材可以同时成为不同主题的单元,这可以根据综合性学习的需求来提炼,也可在实际的学习中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的综合要求。这些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或教师和同伴间彼此基于文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相互沟通的结果。
基于这些单元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独到的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课标对学生的年段要求,根据本班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来规划整册教材,并划分、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这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3. 基于“有效”组织多样形式
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我们采取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渗透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统照下,由教师对教材深钻细研,创造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获取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的信息。如二年级的学生学了《水乡歌》,可将《水乡歌》的内容向《乡下孩子》主题渗透,开展综合性学习。
(2)体验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关照的是学生内在的需要,重在感悟,强调内化,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因此,笔者在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时,着眼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意义,让学生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跟人类的文化互动,通过共享共建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班级创办“文学分社”(学校有文学社)、小记者团、信息部等,由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定期办刊、参观采访、传递信息。由于学校本身还设有体验教育中心,因此,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的文学体验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一举措,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迁移式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的设置利于汇集课型,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的发展。所以,基于教材,把握各课之间知识的链接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学习策略,利于开展迁移式的综合性学习。例如,在学习了《三打白骨精》等神话课型系列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综合性活动:神话故事比赛,著名神话图片展览,改换人称编写神话成功作品汇编,关于神话的手抄报评比,等等。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只在学生为难时作必要的技术指导。这些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显然很容易被学生迁移到童话、科普文等不同课型的学习活动中。这种迁移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思维能力。
(4)开放式综合性学习。这里的开放主要是指“对外开放”,是引导学生走向校外,融入家庭、社会,在家庭生活中接触语文、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里接触语文、学习语文。这也是指导学生从语文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语文的重要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父母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活动,鼓励亲子之间经常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有趣的活动,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既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情趣,又获得了多种语文能力的锻炼。我们还鼓励学生参观父母工作的单位,或感受建筑的雄伟,或领略劳动的辛劳,或考察工作的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可经常外出旅游,以增长见识。我们还专门让学生捕捉语文教材中环保等方面的线索,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语言介绍、数字分析、实物展示、研究报告、调查实录等来掌握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增加了,语文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单元文本、补充相关文本、利用学科活动等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比较、发现、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反思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由于它涉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觑。首先教师要对综合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作正确的定位,学生应是“领衔的主演”,教师则是“场外的编导”,应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其次,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要不断提升,要有对教材迅速达到熟稔程度的能力,要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设计的能力,要有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融通的能力,还要有指导学生进行策划、组织、操作、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