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 龚晓波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中心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特殊学生的实际需要,特殊教育也开始了教学改革。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需要,将“适应生活”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
【关键词】 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让教学内容指向学生生活
新课改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与现实社会紧密的联系和融合;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也是秉承这个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更符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勉强学了又不会运用,那这样的学习和教学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生活引进课堂中,设置生动的教学环节和情境,把教材里抽象化的情境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化教学,并进行实时指导语文知识的运用,初步体现了“生活即课堂”的理念,增加学生的积累。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事先就会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孩子观察和认识一下自己的学校,将学校的“位置”、“教学楼”等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作简单的介绍,认识学校里的设施设备,使他们很感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生不仅学习课本里的知识,还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下,学习能力差的智障儿童能够学得有兴趣,并在激励下表现得很好。
二、教师言行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把学习当作乐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哪里来呢?要靠老师来创设和营造。古语有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点对智障儿童来说就更为重要了。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高级情感建立困难。但智障儿童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班级中,有许多正常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会故意疏远智障儿童,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加倍的关注他,带着他走进并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另加强对其他孩子的教育开导,使他们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问题儿童。这样既缓和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又让他们受到了文明礼仪、团结互助方面的教育。
三、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学科之间协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数汉字笔画数不对,那是因为数学数数没过关;而数学老师也提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很多语言不能够理解,那是因为他们的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所以语数老师必须联合起来,注意让各种知识以比较综合的形式呈现。比如,语文老师提问文章里有多少个生字或段落,就要求他们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来回答,既要答对数目,也要说清楚这句话。再比如看图说话,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首先就要根据事物的颜色、形状来区分事物,这时候辨别色彩、形状的美术和语文教学就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正因为弱智儿童的思维非常迟钝,迁移能力差,记忆力也很糟糕,所以必须减缓教学进度,采用一些极小步骤的连接和引导手段,让他们尽量的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这就要尽量采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一小步一小步的达到教学目标。这些小的链接包括一些口型提示,眼神提示,板书提示,口头语言的提示等等。学生能够理解的就尽量少提示,重点难点的地方就着重引导。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候是匪夷所思的,常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可能很难搞的清楚。所以一句话要分成很多句来讲,一点内容要分成很多步骤来分析。如在生字教学时,我首先进行笔画教学,从“横、竖、撇、捺、点”基本笔画到“横折、竖钩、横钩”等引申笔画,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了笔画后,才开始学习生字,这样,学生就感觉生字没那么难了,
五、体现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教学原则;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教育教学,更适用于特殊教育。因为个别差异的显著存在是智障儿童的很大特点,因此在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中,根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与他们合适的教学是很必要的。对那些对连简单词语或句子都听不懂的学生,教师只能反复示范和解说。比如要叫他翻开书,就一边帮着他慢慢的翻书,一边大声的清晰而缓慢地说“翻开书”,并要求他看教师的口型,并跟着说。长期训练,会有一些进步。对这类学生,要制定一些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不仅要补偿他们的缺陷,更要发挥他们在某一个方面相对自己来说的优势。有的学生经过训练能够“鹦鹉学舌”般的把话说清楚,连贯,有的能够认读一些简单的词句,都是他们的进步。
具体到教学中,一般来说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较为单一的形式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也更能让他们理解形式和目的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出示的有关内容的形式要“少而精”,不宜“多而杂”。
通过实践,我充分感受到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贴近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 [M].重庆出版社.2005:18-1
[2]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陈云英:《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1997年。
【关键词】 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让教学内容指向学生生活
新课改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与现实社会紧密的联系和融合;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也是秉承这个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更符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勉强学了又不会运用,那这样的学习和教学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生活引进课堂中,设置生动的教学环节和情境,把教材里抽象化的情境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化教学,并进行实时指导语文知识的运用,初步体现了“生活即课堂”的理念,增加学生的积累。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事先就会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孩子观察和认识一下自己的学校,将学校的“位置”、“教学楼”等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作简单的介绍,认识学校里的设施设备,使他们很感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生不仅学习课本里的知识,还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下,学习能力差的智障儿童能够学得有兴趣,并在激励下表现得很好。
二、教师言行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把学习当作乐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哪里来呢?要靠老师来创设和营造。古语有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点对智障儿童来说就更为重要了。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高级情感建立困难。但智障儿童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班级中,有许多正常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会故意疏远智障儿童,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加倍的关注他,带着他走进并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另加强对其他孩子的教育开导,使他们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问题儿童。这样既缓和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又让他们受到了文明礼仪、团结互助方面的教育。
三、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学科之间协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数汉字笔画数不对,那是因为数学数数没过关;而数学老师也提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很多语言不能够理解,那是因为他们的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所以语数老师必须联合起来,注意让各种知识以比较综合的形式呈现。比如,语文老师提问文章里有多少个生字或段落,就要求他们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来回答,既要答对数目,也要说清楚这句话。再比如看图说话,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首先就要根据事物的颜色、形状来区分事物,这时候辨别色彩、形状的美术和语文教学就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正因为弱智儿童的思维非常迟钝,迁移能力差,记忆力也很糟糕,所以必须减缓教学进度,采用一些极小步骤的连接和引导手段,让他们尽量的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这就要尽量采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一小步一小步的达到教学目标。这些小的链接包括一些口型提示,眼神提示,板书提示,口头语言的提示等等。学生能够理解的就尽量少提示,重点难点的地方就着重引导。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候是匪夷所思的,常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可能很难搞的清楚。所以一句话要分成很多句来讲,一点内容要分成很多步骤来分析。如在生字教学时,我首先进行笔画教学,从“横、竖、撇、捺、点”基本笔画到“横折、竖钩、横钩”等引申笔画,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了笔画后,才开始学习生字,这样,学生就感觉生字没那么难了,
五、体现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教学原则;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教育教学,更适用于特殊教育。因为个别差异的显著存在是智障儿童的很大特点,因此在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中,根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与他们合适的教学是很必要的。对那些对连简单词语或句子都听不懂的学生,教师只能反复示范和解说。比如要叫他翻开书,就一边帮着他慢慢的翻书,一边大声的清晰而缓慢地说“翻开书”,并要求他看教师的口型,并跟着说。长期训练,会有一些进步。对这类学生,要制定一些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不仅要补偿他们的缺陷,更要发挥他们在某一个方面相对自己来说的优势。有的学生经过训练能够“鹦鹉学舌”般的把话说清楚,连贯,有的能够认读一些简单的词句,都是他们的进步。
具体到教学中,一般来说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较为单一的形式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也更能让他们理解形式和目的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出示的有关内容的形式要“少而精”,不宜“多而杂”。
通过实践,我充分感受到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贴近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 [M].重庆出版社.2005:18-1
[2]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陈云英:《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