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语言能力

【作者】 石晓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还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汉字和语言的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训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解轻表达、课堂教学与语言训练脱节、表达能力训练缺乏具体有效的手段等。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的途径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找准;聚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通过阅读积累词语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为语言能力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逐渐做到准确把握新课标设定的低年段目标,并结合各年段学生的不同特征,在汉语拼音、字词、句子读写结合等方面,找准与之相契合的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一、在拼音教学中寻找语言训练点
  根据低年级儿童听觉灵敏、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声母b时,我首先出示图片,问:“图上画着谁?她在干什么?”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b像什么?有的学生说:“b像6。”有的学生说:“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然后我让学生听记顺口溜:“像个6字b、b、b”或“我听广播b、b、b。”学习拼读音节bá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练习拼读,然后试着用“拔”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一个小男孩,用力拔萝卜。”有的学生说:“小孩子在拔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时,彩图上画着蓝天白云,我提示:“蓝天上飘着什么?”学生很快说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拼音,还积累了词语和句子,落实了语言训练的目标。
  二、在词语教学中挖掘语言训练点
  《新课标》更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教师要善于在词语教学中挖掘语言训练点,既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又要和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使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准确掌握词语的意思,又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词语。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词汇“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弯弯的小路”。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词汇,感受其短语的节奏感和叠词的韵律美,接着让学生尝试迁移运用:你能选用其中一个叠词说一句话吗?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深度体验叠词效果的基础上顺势进行叠词的写话训练,从教材中挖掘读写结合点,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又如,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这里的“挂住”可不可以换成“粘住”“贴住”呢?为什么?由此你想到什么?其实,苍耳的每个刺上都有一个小钩,小动物经过时就会挂在他们身上,苍耳的种子就会四处安家。通过替换词语来比较句子意思的不同,学生会感悟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用词非常准确,苍耳妈妈的办法的确太神奇了。通过这种运用替换词语比较来体会语言、感受表达的方法,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是最为有效的。
  实践证明,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在句子教学中捕捉语言训练点
  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的语言充满童趣,构段方式都是相似的重复,教师除了落实识字写字、学习了解科学常识外,还应引导学生感受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如“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句,富有童稚的叠词运用,赋予了小蝌蚪修长曼妙的身姿,教师应抓住这些叠词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读完句子后充分感受到小蝌蚪的悠然快活。学生在读中理解、品赏,情感得到陶冶,语感得以增强,语言也得到积累。
  到了二年级,我着重抓住复杂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指导学生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序和逻辑关系。例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以“曹冲称象的先后顺序”为教学抓手,通过以下练习进行语言训练:
  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这些步骤串联起来:先是 然后 再 最后
  (先是)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最后)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学生填完词语后,我运用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这些连接词在表达先后顺序时所起到的作用。
  请你用上“首先……,然后……,再……,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连接词,把你帮助妈妈洗碗的过程写一写。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训练形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历了从“理解”到“模仿”的学习过程,不仅快速掌握了课文句式,而且在吸收了文本规范的语言后,把文中学到的词、句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并加以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准确。这样规范化的句式训练,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教师如果在语言训练中常常选择这些富有特色的典型句式,让学生好好品读、慢慢积累,迁移运用,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低年段的特征,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京穗.当代中国教育文萃.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9
  [2]博览.中华教育科研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