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运动弘扬体育 生命基于健康——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与健康教育

【作者】 宋积花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



【正文】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发展思想,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11年颁发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新课程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过去课程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过去的课程指导思想侧重强调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新课程提出“三维健康观”丰富了对人的全面健康的理解,这是对过去课程的新发展。体育新课程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体育新课程摒弃了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体育新课程重视整体健康观,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三,体育新课程重视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不但包括每周两到三节体育课的学习,而且另设每两周一课时的健康教育教学,这样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的锻炼,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对学生心理、性格、人格的塑造功能,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功能。
  尽管多年来学校体育思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指导思想是大家所共识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欠缺和偏差。做为体育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贯彻、实行时一定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转变与其不符观念,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潮流赋予当代体育教师的使命。体育教师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指如何把健康第一思想引导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使体育教育不再成为与世隔绝的“净土”,让每个体育教师用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冲破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为21世纪中国培养出能终身体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基本理念,切实有效开展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本人总结了一下几点经验:
  1.以转变观念为向导,大力提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一个好的观念必然会带来勃勃生机的未来。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导——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也要转变观念,领会体育文化,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要求进行思考、设计和操作,使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健康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服从健康;在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也要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3.体育文化,养成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责任,体育教师要采用理论课、海报、讲座、交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懂得体育与人体生命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身心健康的标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身体各大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任何疾病。身体是人的物质性支柱,它能否强壮健康的生存,能否充满活力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幸福和成就。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能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的身体既在内质上、又在外形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也要考虑让学生得到尽情的活动,有一定的心理负荷,增强生理功能。
  5.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手段
  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手段可以提高同学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开展游戏、健身操、武术、球类、传统健身等项目。教学手段从单一的技术教学向技能开发运用教学过程转变,实现多种运动技能迁移,如以多个项目体验跑的过程,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倾心投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6.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
  一堂课让所有学生都能尽情活动,必须进行分层次教学和区别对待,否则就会有同学吃不饱有同学吃不了。如体育尖子可以强度大点、量多点、要求高点,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表现机会;体育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的群体,其身心素质和与伙伴的协作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对他们的要求应低一点,教师应更多的指导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有偶然的胜利,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评价和表扬,这样同学才会各抒己长尽情活动。
  7.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成为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造成的负担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现代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占20%,焦虑、压抑、猜疑、沮丧等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一个长期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也使生理更加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被称为“在育体中育心”。我们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和谐有机的、巧妙艺术性地把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融入基础理论与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失望、羡慕和嫉妒、优势与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的多元体验。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的需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心理归因法,让同学在乐中练、乐中学增加愉快体验,以培养学生坚韧顽强、镇定自若、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积极自信及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维护心理健康。
  8.利用体育课堂的小社会效应,培养同学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爱、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未来的竞争取决于生存能力的高低。要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生存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主题。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提倡挫折教育,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战胜自身与外部的困难、懦弱和惰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创设激烈的对抗与竟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奋起的可贵,胜利的喜悦,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年轻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末来的生存竟争。
  虽然,影响人的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增进人的健康、提高健康水平的形式与过程、方法与手段也是多样的,学校体育不可能担当起学生健康的全部责任。体育新课程决不夸大、也不泛化体育及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和弱化体育及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健康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体育新课程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体现体育新课程对学生整体健康的关注与担当,也说明体育新课程对学生整体健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无可替代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主动的精神来承担起体育及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健康促进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