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梁燕秋

【机构】 广西北流市山围镇塘头小学



【正文】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头与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兴趣培养

  学起于思,思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比如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发现地心引力,互特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发明蒸汽机,可见,问题是点燃智慧的花火,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提出问题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设计教学疑问,把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氛围中,诱发学生“想问”的欲望。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有些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作用。比如《草船借箭》一课,同学们学完后,对本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对课文题目“借”字感到不好理解。这时候,笔者用“借”字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想问问题:1、诸葛亮的箭明明是从曹操那里“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2、把课文题目的“借”字换成“骗”字好不好呢?为什么呢?学生围绕“借”字和“骗”字提出了不少的疑问……。最后老师分析得出结论:《草船借箭》“借”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骗”体现出曹操的愚笨;在那个尊刘贬曹的时代,“借”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褒扬和对曹操贬低的两种态度。诸葛亮用曹操的箭,与曹军交战时,把箭射回去给曹军,还给曹操,诸葛亮做到了有借有还了,所以课文题目的“借”字是不能换成“骗”字的。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的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说不敢问,个个沉默寡言,课堂气氛不活跃,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好面子,怕回答问题出现错误,遭到同学嘲笑或老师责怪。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把学生当作是朋友,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情感信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是平易近人的、是可以信任的,从情感上消除学生害怕老师的心理,在行动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用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以此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时,教师不但不能置之不理或呵斥学生,抹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是对学生这种开动脑筋、敢于提问的精神进行表扬,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多角度、多层面地提问,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逐渐养成“敢问”的良好习惯。
  三、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引导学生会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会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学习四年级下册课文《燕子》一课,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预习时可以对生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提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从课文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如“小燕子的尾巴为什么像剪刀似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小燕子的家在哪里呢?”这些问题偏离了课文的学习内容,是多余的问题,不必提出来。而像“为什么小燕子掠过湖面的时候剪尾和翼尖只是沾了一下水面?”“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二自然段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时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就可以更快地学好课文,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小学阶段是特殊而又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交错发展。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整堂课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改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现状,就要改变当前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以下几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课堂上学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音频文件,生动形象,容易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每次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以上几种课堂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任何创新都是从疑问中获得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力,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积极发挥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想问”、“敢问”、“会问”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杨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2]黄佳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