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者】 李措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我们可从分层性、实践性、探究性和阅读性四个方面去实践,让学生在不同类型作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优化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道德践行能力的实践平台。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作业观影响,大多只注重了书本作业,而没有设计出能真正发挥作业功能的作业类型来,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甚至只能做书面作业,把学习与实践当成了“两张皮”。我们知道,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有多种,不同类型作业有不同作用,但都指向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故而我们一线教师,要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从而实现教学预期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其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
人因个体差异而与众不同。故而有因村施教之说。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必须加强教学针对性。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也应针对学生实际来设计。因此,分层性作业便应运而生。而传统作业观,就是忽视了课程的体验感和实践性,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采用“齐步走”策略,通过“一刀切”实施,导致“优生吃不够”“差生吃不了”。为避免这种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分层性设计,把作业要求梯度分解,让不同学力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作业。这样,就可有效化解优生和差生作业恰当适宜的问题了。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可在遵循学生思想品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把作业分成三类设计,对应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和后进生,分层布置,让学生做相应梯度的作业。这样就可保证按需分配,各个学力段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了。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作业作为学生参与生活、社会的方式,加强生活联系,把其课程与社会联接起来,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并在与生活、社会亲历实践中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故而,我们应加强实践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悦纳自我》后,我们可设计出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请每个学生按照学号次序,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表述自己。这样的作业看似简单,但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意志。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说出自身缺陷与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做到悦纳自己,实现课程育人目的。
三、设计探究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受传统做法影响,大多是“一言堂”,难怪学生认为其课堂枯燥乏味,知识既抽象又空洞,学起来总感觉要打瞌睡。而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究性作业,应该是这样的: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身活动或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收集材料信息,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学校围墙外的河流进行污染调查,查找污染严重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形成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以组合作方式展开,去探究。从结果来看,各组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作业设计,还让学生在享受完成作业乐趣的同时,把知识融入生活,反哺生活,提高了运用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道德实践能力。
四、设计阅读性作业
任何学科,都需要个性化阅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设计阅读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好教材基础上,还要广猎知识,拓展眼界。实践也表明,要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维度,单纯依托教材进行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开展一些延伸的阅读性作业。原因就在于,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种类多,更新周期快,学生仅接受教材的东西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因此,作为奠基平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作拓展性的阅读。而课外就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利于学生去开展阅读实践。例如,在教学《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单元时,我们就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阅读性作业,要求让学生査阅收集图片资料、影视资源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包括科技、文化、生活等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样的作业设计,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感和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当然,道德与法治的课外作业还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类型实现我们不同教学预期。这对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这样的追求和实践策略,而作业就是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思考与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2018年。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优化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道德践行能力的实践平台。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作业观影响,大多只注重了书本作业,而没有设计出能真正发挥作业功能的作业类型来,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甚至只能做书面作业,把学习与实践当成了“两张皮”。我们知道,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有多种,不同类型作业有不同作用,但都指向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故而我们一线教师,要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从而实现教学预期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其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
人因个体差异而与众不同。故而有因村施教之说。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必须加强教学针对性。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也应针对学生实际来设计。因此,分层性作业便应运而生。而传统作业观,就是忽视了课程的体验感和实践性,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采用“齐步走”策略,通过“一刀切”实施,导致“优生吃不够”“差生吃不了”。为避免这种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分层性设计,把作业要求梯度分解,让不同学力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作业。这样,就可有效化解优生和差生作业恰当适宜的问题了。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可在遵循学生思想品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把作业分成三类设计,对应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和后进生,分层布置,让学生做相应梯度的作业。这样就可保证按需分配,各个学力段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了。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作业作为学生参与生活、社会的方式,加强生活联系,把其课程与社会联接起来,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并在与生活、社会亲历实践中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故而,我们应加强实践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悦纳自我》后,我们可设计出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请每个学生按照学号次序,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表述自己。这样的作业看似简单,但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意志。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说出自身缺陷与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做到悦纳自己,实现课程育人目的。
三、设计探究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受传统做法影响,大多是“一言堂”,难怪学生认为其课堂枯燥乏味,知识既抽象又空洞,学起来总感觉要打瞌睡。而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究性作业,应该是这样的: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身活动或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收集材料信息,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学校围墙外的河流进行污染调查,查找污染严重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形成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以组合作方式展开,去探究。从结果来看,各组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作业设计,还让学生在享受完成作业乐趣的同时,把知识融入生活,反哺生活,提高了运用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道德实践能力。
四、设计阅读性作业
任何学科,都需要个性化阅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设计阅读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好教材基础上,还要广猎知识,拓展眼界。实践也表明,要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维度,单纯依托教材进行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开展一些延伸的阅读性作业。原因就在于,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种类多,更新周期快,学生仅接受教材的东西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因此,作为奠基平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作拓展性的阅读。而课外就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利于学生去开展阅读实践。例如,在教学《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单元时,我们就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阅读性作业,要求让学生査阅收集图片资料、影视资源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包括科技、文化、生活等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样的作业设计,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感和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当然,道德与法治的课外作业还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类型实现我们不同教学预期。这对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这样的追求和实践策略,而作业就是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思考与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