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作者】 仇 源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创情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 情景创设;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阐述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做出思考,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活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态度。
1.课堂导入技能概念
所谓课堂导入技能,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创设某种情景,揭示某个矛盾,提出某些质疑,引发学生兴趣以及其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从别的事情转到课堂上来的一种教学活动。
2.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
万事开头难,一节良好的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头即“课堂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学导入都应该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环境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好动、思维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而数学本身又是抽象的,往往容易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感到乏味不已,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分散。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然而教师可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教学,就题发挥,信手拈来,就地取材,通过版示图像或是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使学生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理论的自然过渡。
2.2有效性原则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课堂之初,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很好的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所以,此刻,教师若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设计新课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有可能已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迁移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导入时要懂得承上启下,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精心设计铺垫,巧设疑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2.4趣味性原则
《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好动、活跃、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使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甚至探索未知。例如,教学中与新课有关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等趣味事例出发,引入新课,能拨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开课时就精神饱满,迫切要求学习。
2.5启发性原则
好的引入不仅在于利于教学的课堂教学,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导入是,要根据教材、新旧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既可过渡以下课堂教学,又可锻炼学生思维,得以有新的收获。
2.6针对性原则
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甚至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法。切忌导入与内容、学生脱节,否则无论导入多么精彩、别致,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毕竟导入要服从整节课的需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开思路。
3.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教学导入的功能
3.1集中注意
在上课起始,给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实现学生的兴奋转移。
3.2引发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精彩的情境创设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迷惑生疑,或思维碰撞,产生探究新奇的求知欲,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3.3诱发动机
学生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强,它是学生乐学的动机之一。教师导入时的激励性语言、游戏故事、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化为自觉行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4沟通情感
情境创设导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沟通师生情感的。只有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学生才能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畅饮知识的琼浆,促进个性的发展。
3.5联结知识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迁移、联想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导入总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承前启后,或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做铺垫。
4.创设情境法的引入
所谓情景法就是教师根据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内容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明确问题,主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引导问题解决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商末尾有零的除法》这一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谜语、趣闻或奇闻佚事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小猫分鱼”的故事:一天,小猫们到河边钓了50条鱼,一只流浪的老猫看见了很想吃鱼。于是他然后对小猫们说:“你们钓了50条鱼,现在你们有20个人,每只分2个,剩下的就给我吧。”他怕小猫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50÷20=2……1。小猫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鱼高兴地吃开了。直到猫妈妈赶来,才戳穿了老猫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猫妈妈是怎样发现老猫的骗局的吗?这样导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生疑并提问,即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景,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平移再旋转或对折等方式可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由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人人参与操作,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中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是并唯一,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置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构建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有张长法形桌布垫桌子,我想在桌布周围裁上一圈花边,但不知道要买多长的花边才够?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先找尺子量好桌布四周的总长度,再去买。教师:“你们真聪明,但是如果我要在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围上篱笆,我想要知道我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苦思不得其法。教师抓住这个火候指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问题。”此时,掌握“长法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又如创设比赛式情景,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本身个人能力的挑战。
课堂引入中的情景创设发挥的课堂教学功能是极大的。能否为学生创设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问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这就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丰富学识,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素质,把握课堂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生活经验、关注课外的知识息,拓视野,更新知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目,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如先. 浅谈新理念下小学数学的导入[J]. 新课程(小学版), 2007,(07) .
[2] 张丽丽. 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技巧[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9),(38).
[3] 李积莲.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撷谈[J].青海教育,2003,(Z1),(79).
[4]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数学)[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5] 巢湖之滨.数学课的导入艺术[P].2 2007,(10),(7).
[6]苏成模. 反思数学课堂的导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05).
【关键词】 情景创设;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阐述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做出思考,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活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态度。
1.课堂导入技能概念
所谓课堂导入技能,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创设某种情景,揭示某个矛盾,提出某些质疑,引发学生兴趣以及其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从别的事情转到课堂上来的一种教学活动。
2.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
万事开头难,一节良好的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头即“课堂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学导入都应该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环境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好动、思维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而数学本身又是抽象的,往往容易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感到乏味不已,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分散。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然而教师可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教学,就题发挥,信手拈来,就地取材,通过版示图像或是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使学生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理论的自然过渡。
2.2有效性原则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课堂之初,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很好的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所以,此刻,教师若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设计新课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有可能已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迁移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导入时要懂得承上启下,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精心设计铺垫,巧设疑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2.4趣味性原则
《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好动、活跃、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使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甚至探索未知。例如,教学中与新课有关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等趣味事例出发,引入新课,能拨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开课时就精神饱满,迫切要求学习。
2.5启发性原则
好的引入不仅在于利于教学的课堂教学,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导入是,要根据教材、新旧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既可过渡以下课堂教学,又可锻炼学生思维,得以有新的收获。
2.6针对性原则
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甚至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法。切忌导入与内容、学生脱节,否则无论导入多么精彩、别致,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毕竟导入要服从整节课的需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开思路。
3.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教学导入的功能
3.1集中注意
在上课起始,给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实现学生的兴奋转移。
3.2引发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精彩的情境创设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迷惑生疑,或思维碰撞,产生探究新奇的求知欲,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3.3诱发动机
学生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强,它是学生乐学的动机之一。教师导入时的激励性语言、游戏故事、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化为自觉行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4沟通情感
情境创设导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沟通师生情感的。只有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学生才能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畅饮知识的琼浆,促进个性的发展。
3.5联结知识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迁移、联想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导入总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承前启后,或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做铺垫。
4.创设情境法的引入
所谓情景法就是教师根据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内容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明确问题,主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引导问题解决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商末尾有零的除法》这一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谜语、趣闻或奇闻佚事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小猫分鱼”的故事:一天,小猫们到河边钓了50条鱼,一只流浪的老猫看见了很想吃鱼。于是他然后对小猫们说:“你们钓了50条鱼,现在你们有20个人,每只分2个,剩下的就给我吧。”他怕小猫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50÷20=2……1。小猫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鱼高兴地吃开了。直到猫妈妈赶来,才戳穿了老猫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猫妈妈是怎样发现老猫的骗局的吗?这样导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生疑并提问,即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景,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平移再旋转或对折等方式可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由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人人参与操作,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中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是并唯一,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置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构建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有张长法形桌布垫桌子,我想在桌布周围裁上一圈花边,但不知道要买多长的花边才够?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先找尺子量好桌布四周的总长度,再去买。教师:“你们真聪明,但是如果我要在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围上篱笆,我想要知道我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苦思不得其法。教师抓住这个火候指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问题。”此时,掌握“长法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又如创设比赛式情景,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本身个人能力的挑战。
课堂引入中的情景创设发挥的课堂教学功能是极大的。能否为学生创设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问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这就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丰富学识,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素质,把握课堂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生活经验、关注课外的知识息,拓视野,更新知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目,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如先. 浅谈新理念下小学数学的导入[J]. 新课程(小学版), 2007,(07) .
[2] 张丽丽. 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技巧[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9),(38).
[3] 李积莲.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撷谈[J].青海教育,2003,(Z1),(79).
[4]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数学)[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5] 巢湖之滨.数学课的导入艺术[P].2 2007,(10),(7).
[6]苏成模. 反思数学课堂的导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