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曾 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红专路小学
【正文】 【摘 要】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提出有效的语文读书方式:“三分诗,七分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都要充分注重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理念;技巧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读书锻造自己的情感世界,并通过书中所描绘的优秀的思想,引导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所接触的文章本身就是文学的著作,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直观表达,用医学的说法就是:文章是作家的心电图,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
一、深层次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一)阅读中注重对重点字词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就要注重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体会这些词语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和特定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关键部分入手。比如,可以从文章的关键段落进行整体感知,有可能是一句话,有可能是一个词语。从这些特定的部分出发,找寻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文中,总有一些独特的关键词,分析这些词语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文章的具体情感,或者通过这些词语来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反复训练,注重精读
当学生进行了初读之后,对文本中的字词熟悉了,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逐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文本含义,理解文本的情感,在精读中领悟文本透露出来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初读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了充分的认识,进行精读的时候,就要充分明确荷叶为小鱼儿、小青蛙、小蜻蜓和小水珠带来了诸多的乐趣,并且荷叶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快乐。只有不断进行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才能去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在精读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把握课文阅读“基调”
对于每篇课文来讲,作者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基调。因此,在对课文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对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行充分的掌握,通过不断的朗读,理解文章的情感,从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较好的共鸣。比如,在对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课文所讲内容,课文讲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将两只鸟蛋从树上取下来,后来又将这两只鸟蛋送还到树上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是明白孩子在母亲的启迪下,从而对鸟儿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情,对小鸟的关爱中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有段话是说这两只鸟蛋其实是两只小鸟,如果鸟妈妈看见蛋不见了会有多么的焦急。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句话读好呢。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鸟蛋与鸟儿之间的关系。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小鸟孵化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当学生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通过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基调”。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为主,而是将这种主动性还给学生。学习个人无法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理解文本含义。相对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而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展示出来,取长补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要在探讨过程中明确文本体现出来的真正含义,明确文本的美好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阅读,可以深层次理解文本,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对《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中涉及到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这三个拟人化的动物,通过这三种动物的对话来展示这条小路的美丽。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我就让小组内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探究来理解这篇课文展示出来的美好情感。
小组合作阅读的一大好处在于,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中总是放不开来进行学习,怕自己在课堂上会出错,甚至有些学生不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只是希望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学习。其他同学能够回答就让他们去做吧。就算阅读时候,如果是全班一起读,他会参与其中。但是教师引导同学们个人进行阅读,他就会无动于衷。而小组内的同学人数不多,并且小组的同学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在他们面前不会找到拘谨的感觉。因此,通过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带来了新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借助于多媒体等进行课堂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盲目追求新颖性,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抛弃书本,将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虽说多媒体能够带来新鲜的教学活力,将平常枯燥的文字变得异常生动具体。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从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做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整合书本和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感知课文思想感情,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层次理解文本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辅助设备来扩展阅读文本知识的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
[2]王涛;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15年第3期;
[3]岳国民;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J];江西教育科研;2016年06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理念;技巧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读书锻造自己的情感世界,并通过书中所描绘的优秀的思想,引导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所接触的文章本身就是文学的著作,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直观表达,用医学的说法就是:文章是作家的心电图,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
一、深层次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一)阅读中注重对重点字词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就要注重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体会这些词语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和特定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关键部分入手。比如,可以从文章的关键段落进行整体感知,有可能是一句话,有可能是一个词语。从这些特定的部分出发,找寻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文中,总有一些独特的关键词,分析这些词语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文章的具体情感,或者通过这些词语来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反复训练,注重精读
当学生进行了初读之后,对文本中的字词熟悉了,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逐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文本含义,理解文本的情感,在精读中领悟文本透露出来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初读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了充分的认识,进行精读的时候,就要充分明确荷叶为小鱼儿、小青蛙、小蜻蜓和小水珠带来了诸多的乐趣,并且荷叶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快乐。只有不断进行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才能去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在精读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把握课文阅读“基调”
对于每篇课文来讲,作者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基调。因此,在对课文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对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行充分的掌握,通过不断的朗读,理解文章的情感,从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较好的共鸣。比如,在对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课文所讲内容,课文讲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将两只鸟蛋从树上取下来,后来又将这两只鸟蛋送还到树上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是明白孩子在母亲的启迪下,从而对鸟儿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情,对小鸟的关爱中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有段话是说这两只鸟蛋其实是两只小鸟,如果鸟妈妈看见蛋不见了会有多么的焦急。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句话读好呢。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鸟蛋与鸟儿之间的关系。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小鸟孵化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当学生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通过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基调”。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为主,而是将这种主动性还给学生。学习个人无法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理解文本含义。相对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而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展示出来,取长补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要在探讨过程中明确文本体现出来的真正含义,明确文本的美好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阅读,可以深层次理解文本,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对《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中涉及到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这三个拟人化的动物,通过这三种动物的对话来展示这条小路的美丽。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我就让小组内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探究来理解这篇课文展示出来的美好情感。
小组合作阅读的一大好处在于,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中总是放不开来进行学习,怕自己在课堂上会出错,甚至有些学生不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只是希望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学习。其他同学能够回答就让他们去做吧。就算阅读时候,如果是全班一起读,他会参与其中。但是教师引导同学们个人进行阅读,他就会无动于衷。而小组内的同学人数不多,并且小组的同学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在他们面前不会找到拘谨的感觉。因此,通过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带来了新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借助于多媒体等进行课堂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盲目追求新颖性,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抛弃书本,将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虽说多媒体能够带来新鲜的教学活力,将平常枯燥的文字变得异常生动具体。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从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做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整合书本和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感知课文思想感情,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层次理解文本知识内容,加上多媒体辅助设备来扩展阅读文本知识的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
[2]王涛;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15年第3期;
[3]岳国民;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J];江西教育科研;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