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教育之幼小衔接
【作者】 郭丽华
【机构】 山东省宁阳县实验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和家长心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多年在幼儿园、小学两个工作岗位教学的经验积累,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探讨如何让幼儿顺利的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关键词】 幼小衔接;教育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了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第三、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二、能力衔接
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三、突击衔接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从幼儿园这个方面来说,其实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就应明确自身的任务: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目标,使其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在幼儿三四岁时就应关注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为幼儿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然,将幼儿的能力培养都压在最后一段时间,集中训练,突击强化衔接,使得幼儿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难以适应,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幼儿园应将入小学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阶段,落实在每个学期的教育目标当中去,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全面的准备。
从小学这个方面来说,尤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小衔接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一年级幼儿的当下适应问题。其实,6岁、7岁或者8岁幼儿的能力又差了多少呢?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将5 ~8岁这一时期归为一个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小学二三年级前都应该视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小学应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生活,去调整自我,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适宜的成长环境。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每天由值日生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自己的工作。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班长”,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五、幼儿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幼儿上课不能迟到,不能在小学课堂上随意走动,只能在课间上厕所,要学会自己整理文具、削铅笔等。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不同,为了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大班的幼儿要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对年龄较小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如何开展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开发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小衔接教学的效率,需要相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幼儿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各方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并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 幼小衔接;教育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了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第三、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二、能力衔接
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三、突击衔接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从幼儿园这个方面来说,其实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就应明确自身的任务: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目标,使其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在幼儿三四岁时就应关注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为幼儿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然,将幼儿的能力培养都压在最后一段时间,集中训练,突击强化衔接,使得幼儿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难以适应,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幼儿园应将入小学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阶段,落实在每个学期的教育目标当中去,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全面的准备。
从小学这个方面来说,尤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小衔接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一年级幼儿的当下适应问题。其实,6岁、7岁或者8岁幼儿的能力又差了多少呢?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将5 ~8岁这一时期归为一个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小学二三年级前都应该视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小学应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生活,去调整自我,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适宜的成长环境。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每天由值日生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自己的工作。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班长”,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五、幼儿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幼儿上课不能迟到,不能在小学课堂上随意走动,只能在课间上厕所,要学会自己整理文具、削铅笔等。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不同,为了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大班的幼儿要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对年龄较小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如何开展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开发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小衔接教学的效率,需要相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幼儿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各方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并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