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作者】 冯美慧
【机构】 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五庄小学
【正文】 【摘 要】 儿童哲学阅读是一门关注儿童思维发展的阅读形式,通过儿童哲学阅读的训练,学生不再将目光单纯地放在故事本身,而是会去寻求文章之下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阅历。将儿童哲学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哲学内容,有意识地开展哲学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 儿童哲学;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重点也在不断地变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者更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日常课程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儿童哲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的教育元素,不仅可以有效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强化思维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从而最大化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及价值。
一、立足课本教学资源,遴选优秀教育素材
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职业教育技能,能够从课程教育资源中挖掘能够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哲学教育工作者,但是需要立足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哲学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是教师开展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从课文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哲学元素,从而为实现儿童哲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例如,三年级课本中的《司马光》、四年级课本中的《千年圆梦在今朝》,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文教学元素;五年级课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少年中国说》又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秀题材。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现有教材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为儿童哲学的有效融入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思维意识
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和探究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陶罐和铁罐》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的感受,同时教师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身上不可能都是优点,也不会全是缺点,要学会从多种角度来看待一个人。”有的学生说:“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还有的学生说:“在和他人的相处中,应该学会取长补短。”学生在同学间、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其对于“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这一哲学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自己设计一个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巧妙地将哲学思想渗透到语文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思维发展。
三、巧设课堂导学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碰撞
在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儿童哲学教育的主题之后,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课堂导学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在探究与辨析的学习实践中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纵向深入发展,促进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其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以及被毁灭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激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小学生实际理解和认知能力情况出发,用“你对圆明园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借助“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都有哪些?”“课文没有写到的景观建筑有哪些?”等逐步递进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明园宏伟壮丽景观布局的了解。在进一步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借助“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对侵略者的罪行进行梳理,思考“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包含了哪些?”“造成圆明园被毁的悲剧,根本原因都有哪些?”。通过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讨论探究中有的学生提出“圆明园的毁灭和清王朝的统治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自己软弱无能才会被别人欺负”。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中,学生可以发现,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对文化艺术的摧残,也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践踏。通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究和思考,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深入理解文本素材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的教育元素,要突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借助互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引领学生在日常学科学习过程中养成哲学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来自教师方面的
评价。因此,在融合儿童哲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在渗透儿童哲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教师应借助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哲学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有利的思维基础。
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融合儿童哲学和小学语文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往教学经验中找寻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优化教学资源设计、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等角度出发,逐步推进儿童哲学的融入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不断强化思维能力,在学习思维的碰撞中内化吸收儿童哲学的教育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锦霞.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生哲学素养提升策略[J].名师在线,2021(03):36-38.
[2]赵澜波.课堂革命:儿童哲学重塑课堂结构的价值转向[J].教育家,2021(10):75-77.
[3]唐嘉婉.探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的渗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51-53.
【关键词】 儿童哲学;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重点也在不断地变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者更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日常课程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儿童哲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的教育元素,不仅可以有效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强化思维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从而最大化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及价值。
一、立足课本教学资源,遴选优秀教育素材
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职业教育技能,能够从课程教育资源中挖掘能够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哲学教育工作者,但是需要立足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哲学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是教师开展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从课文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哲学元素,从而为实现儿童哲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例如,三年级课本中的《司马光》、四年级课本中的《千年圆梦在今朝》,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文教学元素;五年级课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少年中国说》又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秀题材。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现有教材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为儿童哲学的有效融入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思维意识
在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和探究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陶罐和铁罐》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的感受,同时教师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身上不可能都是优点,也不会全是缺点,要学会从多种角度来看待一个人。”有的学生说:“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还有的学生说:“在和他人的相处中,应该学会取长补短。”学生在同学间、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其对于“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这一哲学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自己设计一个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巧妙地将哲学思想渗透到语文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思维发展。
三、巧设课堂导学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碰撞
在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儿童哲学教育的主题之后,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课堂导学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在探究与辨析的学习实践中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纵向深入发展,促进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其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以及被毁灭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激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小学生实际理解和认知能力情况出发,用“你对圆明园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借助“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都有哪些?”“课文没有写到的景观建筑有哪些?”等逐步递进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明园宏伟壮丽景观布局的了解。在进一步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借助“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对侵略者的罪行进行梳理,思考“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包含了哪些?”“造成圆明园被毁的悲剧,根本原因都有哪些?”。通过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讨论探究中有的学生提出“圆明园的毁灭和清王朝的统治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自己软弱无能才会被别人欺负”。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中,学生可以发现,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对文化艺术的摧残,也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践踏。通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究和思考,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深入理解文本素材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的教育元素,要突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借助互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引领学生在日常学科学习过程中养成哲学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来自教师方面的
评价。因此,在融合儿童哲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在渗透儿童哲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教师应借助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哲学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有利的思维基础。
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融合儿童哲学和小学语文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往教学经验中找寻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优化教学资源设计、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等角度出发,逐步推进儿童哲学的融入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不断强化思维能力,在学习思维的碰撞中内化吸收儿童哲学的教育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锦霞.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生哲学素养提升策略[J].名师在线,2021(03):36-38.
[2]赵澜波.课堂革命:儿童哲学重塑课堂结构的价值转向[J].教育家,2021(10):75-77.
[3]唐嘉婉.探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的渗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