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架设“算用结合”桥梁 构建“知行合一”课堂

【作者】 陈 颖

【机构】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又要搭建多元化的数学实践应用平台,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在“算用结合”教学模式下强化技能和提升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知行合一;素养提升

  “算用结合”是一种强调数学的运算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旨在强化学生的运算意识和应用意识,引领学生在知识理解到实践应用的学习转化中不断提高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算用结合”教学模式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优化数学学科教学资源整合投放,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算”和“用”两个教学模块有机融合起来,做到算中有用、用中有算,促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操作,亲身体会、感知、理解、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用引算,创建数学教学情境
  教师应创新设计运算知识教学呈现方式,发掘运算知识相关的趣味元素,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运算教学情境,从而建立“算用结合”教学程序,启发学生运算学习思维。
  从运算知识教学特点来看,单纯的运算知识教学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深入教材,以运算知识的多元应用为切入点,创设更多与运算知识相关的趣味教学情境,借助数学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投入运算知识分析探索,激发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分数乘分数”运算方法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特点,对抽象思维能力欠缺的小学生来说,仅靠理论知识的抽象讲解,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对此,教师以教材提供的图片素材为切入点,将涂色长方形卡片转变为“蛋糕”形象,创设“分蛋糕”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块、平均分成八块时,每一块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接着,教师拆解展示切蛋糕的步骤,引导学生结合切分步骤,列出相应的算式。通过情境转化,抽象的运算知识得以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结合两次数学分析结果,自然构建“×=”,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运算过程和运算规律,为此后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以用明理,助力数学思维拓展
  运算知识蕴含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强调生活化教学资源对接,以生活气息浓厚的各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运算知识、理解运算原理、探究运算方法,助力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拓展。
  (一)强调生活对接
  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教师要做好生活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采取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搭建直观元素与抽象思维联系桥梁,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运算知识,明确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数学意义时,教师对接学生踢足球的校园生活经验,展示3名学生主罚点球的进球情况。其中,学生A主罚20次,共罚中17球;学生B主罚10次,共罚中8球;学生C主罚25次,共罚中19球。教师配合生活元素投放数学问题:如果比赛中出现点球判罚,教练应该让哪位学生主罚点球呢?生活化的问题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算理思考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把握问题的核心是找到“谁主罚更准”,用分数表示每个人的命中情况,将其通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进行比较。学生在得出“应该让学生A主罚”的正确结论的同时,切实感受到了百分数的数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组织算用活动
  教师在做好生活教学元素对接融合的基础上,还要优化“算用结合”教学组织,增设多种类型算用活动项目,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运算问题,拓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深度及广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分数、小数间互化”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三者的概念表述、表现形式、数学含义等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具备探究学习的认知基础,教师组织“算用结合”学习活动,直接投放教材例题:把0.3、0.248改写成百分数;把27%、150%、13.5%改写成小数。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解题思路,解决这些例题。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经验,都能较为顺利地找到以分数为互化媒介的计算技巧。然后,教师适时点拨,辅助学生梳理运算思维脉络,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三者互化的基本方法。
  三、以用启思,增强数学体验感知
  教师要将“算用结合”教学作为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多元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推出多种类型数学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参与运算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课堂体验感知,提升学生算用研学的效率。
  (一)推出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等学习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促使学生形成更多的与运算知识相关的表象认知,提高学生数学新知理解的准确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学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接着向学生提供多组实验模型,组织学生用细沙进行数学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是否正确。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学原理都较为简单,学生操作体验后,都能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继续拓展教学,呈现测量圆柱模型底面直径和高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多组数学实验教学推进,促进了数学课堂“算”与“用”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数学新知学习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二)创新算用研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运算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开放式、创造性的算用研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学习空间,激活学生创造性学习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优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成就感。例如,在“小数除小数”课堂教学的新知探索环节,教师利用“1.5÷0.75=?”例题素材,创新设计算用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思考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到台前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学生选择的运算过程较为多样,有学生按照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将1.5元看作150分、0.75元看作75分,转化算式后完成计算;有学生对接“小数除以整数”旧知内容,把0.75扩大100倍变成整数,计算完成后再将商扩大100倍得出答案;有学生直接运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不变”的运算定理,把小数除法算式正确转化为整数除法……开放性的算用研学设计,促使学生得出多样化的算法应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类比、辨析、归纳等学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以用引算、以用明理、以用启思等,都是“算用结合”视域下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优质切入点,教师应立足小学生运算能力成长的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地平衡“算”和“用”二者的关系,更有针对性地启迪学生的运算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乃芳.基于算用结合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03):36-37.
  [2]胡最婉.提高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实效性[J].教师,2021(09):75-77.
  [3]韦雪琴.算用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实践[J].教育界,2022(0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