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作者】 胡芸芸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恒升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处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也拥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也缺乏自主判别是非的观念,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不仅要教文化知识,还应培养其优秀的品质。作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自然需要将“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立德树人;策略
语文学科在课文的选材中包含着各种类型的题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描写的各类名人故事及其歌颂的伟大品质,都是时代所弘扬的精神食粮。将它作为“立德树人”教学的载体是再适合不过,语文教师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其课文原本所书写的故事深入的去刨析,也可以解读读者的人生,还可以将所倡导的行为让学生付诸实际的行动,甚至可以借助课文读物外延德育的教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一、深入了解作者品格,学习高尚精神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文体的课文,能入选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层层挑选,不仅是作品好,同时这些作品的背后,每位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很多作者在书写文章的同时,其高尚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视对于优秀作者的深入介绍,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伟大的榜样,为学生展开其精彩的一生,让作家们用自己的人生语言去影响每一位同学,让学生去学习其伟大的精神。
比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其作者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名革命者,是一位致力于民族斗争的勇士,这位铁骨铮铮的勇士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所学习的精神。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鲁迅先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文字的讲解来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还可以通过精彩的影视剧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还有,教师甚至可以发动家长,让学生与家长聊聊鲁迅先生,让学生去从家长的口中去了发掘鲁迅先生的品质,还可以举行一次小小的街头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让学生去随机询问路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并且记下来,最后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好奇心,产生想主动了解鲁迅先生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共读鲁迅”的活动,大家一起通过鲁迅的作品去感悟鲁迅先生的品格,最后组织一次小型的展出活动,将学生所感悟到的鲁迅先生所有的事迹和品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共同语言、视觉、文字、交流、阅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去深入挖掘作者的优良品格,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体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能深刻的感悟到作者的伟大品质,促进学生学习其高尚的品质。
二、在实践中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如果学来的知识和道理只在口头上说说,那学习就将流于形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课文解读环节里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德育精神,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去体会,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精神,通过实践行动让其去践行,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
比如,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孔子、朱熹、曾国藩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来让学生去感悟古今对于读书精神的领悟,学习其所倡导的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以及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这篇课文中,所倡导的读书的这些精神,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如果将其引入到学习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实践其中所说的读书精神。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这些古人提出的读书精神进行探讨,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该如何进行,将其如何使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其次可以为学生分组,按照每个人的所擅长的内容进行搭配,让小组内部各有特长,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身边的同学提问学习。另外在班级举办读书会——心到、眼到、口到,将其作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这三到去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其应用起来,树立学生将所学德育精神应用在实际中的美好品质。
三、延申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上的学习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将课文阅读作为课堂培育的延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通过优秀读物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美好品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将优秀读物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且主动去思考,每一本读物所蕴含的深层内容,自主的去学习优秀的德育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少年中国说》的教学中,本文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意犹未尽,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同类型的读物。比如:《雷锋日记》、《把一切献给党》、《可爱的中国》、《青春之歌》等作品,供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寻找自己喜欢类型的作品去阅读,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延续到课程之外,使得学生自主的去阅读爱国文学,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在这些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极易被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所吸引,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之下,自主的去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判断优秀作品中的伟大品质,提高对作品的辨识能力,可以自主为其挑选优秀作品,也可以为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日常在阅读中去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结:人无德不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应该通过课本内容去影响学生,影响其学习优秀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德才兼备。教师可以从课文的作者介绍入手,寻找优秀的作者,带领学生深入刨析其精神内涵,也可以将学到的优秀品质以实践,还需要通过课文阅读的方式来进一步将学生的德育培养延申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张伟, 王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9):133..
[2]朱丽.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J]. 新作文, 2021, 000(001):P.4-5.
【关键词】 小学语文;立德树人;策略
语文学科在课文的选材中包含着各种类型的题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描写的各类名人故事及其歌颂的伟大品质,都是时代所弘扬的精神食粮。将它作为“立德树人”教学的载体是再适合不过,语文教师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其课文原本所书写的故事深入的去刨析,也可以解读读者的人生,还可以将所倡导的行为让学生付诸实际的行动,甚至可以借助课文读物外延德育的教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一、深入了解作者品格,学习高尚精神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文体的课文,能入选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层层挑选,不仅是作品好,同时这些作品的背后,每位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很多作者在书写文章的同时,其高尚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视对于优秀作者的深入介绍,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伟大的榜样,为学生展开其精彩的一生,让作家们用自己的人生语言去影响每一位同学,让学生去学习其伟大的精神。
比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其作者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名革命者,是一位致力于民族斗争的勇士,这位铁骨铮铮的勇士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所学习的精神。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鲁迅先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文字的讲解来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还可以通过精彩的影视剧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还有,教师甚至可以发动家长,让学生与家长聊聊鲁迅先生,让学生去从家长的口中去了发掘鲁迅先生的品质,还可以举行一次小小的街头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让学生去随机询问路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并且记下来,最后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好奇心,产生想主动了解鲁迅先生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共读鲁迅”的活动,大家一起通过鲁迅的作品去感悟鲁迅先生的品格,最后组织一次小型的展出活动,将学生所感悟到的鲁迅先生所有的事迹和品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共同语言、视觉、文字、交流、阅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去深入挖掘作者的优良品格,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体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能深刻的感悟到作者的伟大品质,促进学生学习其高尚的品质。
二、在实践中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如果学来的知识和道理只在口头上说说,那学习就将流于形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课文解读环节里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德育精神,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去体会,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精神,通过实践行动让其去践行,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
比如,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孔子、朱熹、曾国藩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来让学生去感悟古今对于读书精神的领悟,学习其所倡导的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以及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这篇课文中,所倡导的读书的这些精神,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如果将其引入到学习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实践其中所说的读书精神。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这些古人提出的读书精神进行探讨,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该如何进行,将其如何使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其次可以为学生分组,按照每个人的所擅长的内容进行搭配,让小组内部各有特长,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身边的同学提问学习。另外在班级举办读书会——心到、眼到、口到,将其作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这三到去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其应用起来,树立学生将所学德育精神应用在实际中的美好品质。
三、延申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上的学习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将课文阅读作为课堂培育的延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通过优秀读物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美好品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将优秀读物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且主动去思考,每一本读物所蕴含的深层内容,自主的去学习优秀的德育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少年中国说》的教学中,本文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意犹未尽,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同类型的读物。比如:《雷锋日记》、《把一切献给党》、《可爱的中国》、《青春之歌》等作品,供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寻找自己喜欢类型的作品去阅读,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延续到课程之外,使得学生自主的去阅读爱国文学,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在这些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极易被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所吸引,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之下,自主的去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判断优秀作品中的伟大品质,提高对作品的辨识能力,可以自主为其挑选优秀作品,也可以为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日常在阅读中去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结:人无德不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应该通过课本内容去影响学生,影响其学习优秀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德才兼备。教师可以从课文的作者介绍入手,寻找优秀的作者,带领学生深入刨析其精神内涵,也可以将学到的优秀品质以实践,还需要通过课文阅读的方式来进一步将学生的德育培养延申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张伟, 王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9):133..
[2]朱丽.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J]. 新作文, 2021, 000(001):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