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简要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

【作者】 朱宝秋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向前学校



【正文】  【摘 要】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开创者之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一般初中教学活动中,将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爱思想。这些仁爱思想具体可以表述为亲情伦理、克己复礼、忠恕思想、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道德规范。
  【关键词】 孔子;仁爱;儒家思想

  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程来说,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岸的符号。他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一生之中充满坎坷。他的思想影响了由古代到现代的无数中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对于孔子的思想,有诸多内容,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忠恕思想等。但是在孔子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毫无疑问就是仁爱思想。
  孔子仁爱思想的发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衰落,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不断,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来说,如何能够使天下安定,恢复统治秩序,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的孔子怀揣着恢复“王道”的理想,不断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①在对门徒进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孔子对仁爱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表述,在笔者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根植与亲情伦理
  陈来先生在《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中说:“故仁首先和基本的体现是‘爱其父母’,这种仁所代表的孝悌事亲,是从心里发出来的”②。孔子在论语中不断的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时又不断的强调“三年之丧”。从这些内容和学者的论述中不难得到结论,孔子的仁爱思想基础就应该是亲情伦理。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还表现为克己复礼的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住自己不符合道德伦理的欲望,来恪守礼乐制度。当然,这种克己复礼的思想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但是从整体来说,它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法治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还能够表现为一定的忠恕思想
  忠也就是忠于内心,强调不偏不倚,符合正义感,强调的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恕则体现为对他人的宽容忍让,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包容和善良。论语中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厌恶的行为推给别人去完成,对自己的公正完成了自身的道德修炼,对他人的包容则构建了和谐的基调。陈来先生这样评价忠恕思想:“是可以更积极地投入社会性的活动中,使社会上的公众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⑤。
  四、孔子的仁爱思想还表现在对自身责任感的培养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⑥,在中国历史中,对人性的要求是严格的,要求人在生命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上古与中古之交的春秋时代,士大夫们“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⑦。而弘毅的基础就在于自身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强化。只有将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强化到无懈可击的状态,才能够将礼乐制度重新构建,才能够重新建立一个卿大夫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度。实际上,孔子对自身中正平和的继续阐释就是高度自律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就是仁爱思想的表现。
  五、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显现在道德规范的保持上
  《论语》中记载“仁人志士……有杀身以成仁”⑧。哪种仁能够让人丧失生命得以保持呢?毫无疑问,就是在生命至上的道德标准,面对生死和良知的抉择,孔子毫不犹豫的将道德标准置于生死之上。所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才会由那么多的英雄们不断的保持和发扬,一直流传到今天。
  孔子的时代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沉淀积累。儒家学说以孔子的思想为滥觞,经子思子、颜子、曾子、孟子等人的发扬,又在汉代经学的冥想中过滤,直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的升华,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入世知世治世体系。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以仁爱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消极作用,但是经过近代国学大家的重新发现和改革开放后的不断构建,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已经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在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毫无疑问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来:《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7
  [3]陈晓芬:《中华经典藏书: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陈晓芬:《中华经典藏书: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6
  [5]陈来:《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7
  [6][宋]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陈晓芬:《中华经典藏书: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6
  [8]陈晓芬:《中华经典藏书: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