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解释
【作者】 陈镜源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叙述历史的能力。要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解释,就必须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史观,即唯物史观。在正确史观的引领下,恰当引入一些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在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史学观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解释。
【关键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历史史料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和认识为基础,叙述历史的能力。这能力包括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展前因后果的叙述或描述,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客观评判历史。有学者说“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诸多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事的个人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的阐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众所周知我们的历史教材是教材编辑者对过往历史的主观认识和看法,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客观的历史本体。而学生往往误以为教材的内容就是全面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简简单单的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我认为要坚持以下两点:
一、正确的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要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解释,就必须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史观,即唯物史观。因为历史解释的关键还是在于解释,这种解释是要基于对史实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史观就会对接触的历史作出什么样的历史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起决定作用的,反之后两者又反作用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历史进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等方面对进行了论证。所以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构造以及意识形态。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时,就会引起社会革命,随之在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获得正确历史解释的基本指导。例如在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时,必须先让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情况:铁器的大量出现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设施的完善、土地被大量开垦;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和小农经济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中的利益与原有的奴隶制相冲突,故而会想方设法的从奴隶主手中夺取权利,从而就出现了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时期广泛的社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最终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再如在冷战之后的国际格局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国际格局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关键是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朝着多极化方向转变。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树立理解历史史实并作出准确的解释。
二、正确的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
“历史事实是历史解释的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就必须深入到原生态的环境中对加以解释。”即要求学生必须用历史史料理解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入一些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在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史学观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解释。
1、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往往是按照课本上编者给出的结论去背,而不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的解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史料”是根本。例如在课堂上我用了以下史料评价“商鞅变法”:
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曰: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秦俗日败。……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2)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3)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前260年)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4)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学生们根据以上材料,全面了解了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商鞅个人、秦民、秦国、天下四个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商鞅变法有得有失,从而对商鞅变法做出了正确的历史评价。由此可见,学生只有依据史实发表看法,才能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培养了自己的“历史解释”素养。
2、对于课文中一些基础的重要的名词,仅靠课本文字学生解释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增加一些历史史料,使学生接触的历史鲜活起来,理解就不难了。例如在学习“孔子及其思想”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释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给学生展示了《论语》中的对话: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论 语·乡党》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 《论语·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 忠。” (《论语·子路》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众弟子都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有的如樊迟和子贡还不止一次问这个问题,而孔子总是耐心地从不同角度给予回答,并且 《论语》言简意赅,仅一万多字,“仁”字出现 109 次。结合以上材料,学生在理解了其意思后即可理解了何为“仁”,最终形成了自己对“仁”的历史解释,即 “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恕、勇、忠、孝、悌等内容,并可衍生出仁义、仁德、仁慈、仁济、仁厚、仁政、仁和等概念,并进一步升华理解“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即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3、在学习一些历史现象时,仅用课本的文字可能说服力不强,但我们如能结合一些反映这一现象的史实,就非常有证明力了,例如在分析出现民族融合趋势时,我利用了以下图片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耕组图(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采桑图》、《扬场图》和《耕耙图》)以及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的组图(边境汉人《放牧图》)。并根据图片提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会产生哪些新现象?由于图片材料形象生动,包含丰富的信息,学生更容易对民族融合进行解释:即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当然,历史解释是一种个人的主观行为,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与历史解释有关,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使历史解释更接近于历史客观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史料为依据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5页
[2]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 《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41页
[4]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学术 月刊》2006年第6期
【关键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历史史料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和认识为基础,叙述历史的能力。这能力包括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展前因后果的叙述或描述,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客观评判历史。有学者说“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诸多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事的个人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的阐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众所周知我们的历史教材是教材编辑者对过往历史的主观认识和看法,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客观的历史本体。而学生往往误以为教材的内容就是全面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简简单单的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我认为要坚持以下两点:
一、正确的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要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解释,就必须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史观,即唯物史观。因为历史解释的关键还是在于解释,这种解释是要基于对史实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史观就会对接触的历史作出什么样的历史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起决定作用的,反之后两者又反作用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历史进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等方面对进行了论证。所以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构造以及意识形态。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时,就会引起社会革命,随之在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获得正确历史解释的基本指导。例如在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时,必须先让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情况:铁器的大量出现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设施的完善、土地被大量开垦;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和小农经济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中的利益与原有的奴隶制相冲突,故而会想方设法的从奴隶主手中夺取权利,从而就出现了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时期广泛的社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最终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再如在冷战之后的国际格局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国际格局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关键是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朝着多极化方向转变。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树立理解历史史实并作出准确的解释。
二、正确的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
“历史事实是历史解释的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就必须深入到原生态的环境中对加以解释。”即要求学生必须用历史史料理解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入一些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在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史学观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解释。
1、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往往是按照课本上编者给出的结论去背,而不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的解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史料”是根本。例如在课堂上我用了以下史料评价“商鞅变法”:
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曰: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秦俗日败。……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2)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3)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前260年)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4)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学生们根据以上材料,全面了解了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商鞅个人、秦民、秦国、天下四个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商鞅变法有得有失,从而对商鞅变法做出了正确的历史评价。由此可见,学生只有依据史实发表看法,才能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培养了自己的“历史解释”素养。
2、对于课文中一些基础的重要的名词,仅靠课本文字学生解释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增加一些历史史料,使学生接触的历史鲜活起来,理解就不难了。例如在学习“孔子及其思想”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释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给学生展示了《论语》中的对话: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论 语·乡党》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 《论语·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 忠。” (《论语·子路》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众弟子都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有的如樊迟和子贡还不止一次问这个问题,而孔子总是耐心地从不同角度给予回答,并且 《论语》言简意赅,仅一万多字,“仁”字出现 109 次。结合以上材料,学生在理解了其意思后即可理解了何为“仁”,最终形成了自己对“仁”的历史解释,即 “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恕、勇、忠、孝、悌等内容,并可衍生出仁义、仁德、仁慈、仁济、仁厚、仁政、仁和等概念,并进一步升华理解“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即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3、在学习一些历史现象时,仅用课本的文字可能说服力不强,但我们如能结合一些反映这一现象的史实,就非常有证明力了,例如在分析出现民族融合趋势时,我利用了以下图片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耕组图(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采桑图》、《扬场图》和《耕耙图》)以及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的组图(边境汉人《放牧图》)。并根据图片提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会产生哪些新现象?由于图片材料形象生动,包含丰富的信息,学生更容易对民族融合进行解释:即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当然,历史解释是一种个人的主观行为,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与历史解释有关,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使历史解释更接近于历史客观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史料为依据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5页
[2]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 《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41页
[4]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学术 月刊》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