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 李青云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三小学
【正文】 【摘 要】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德育;体育;渗透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导向的重要途径,它同样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了德育、美育、体育、智育,德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的作用是增强体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等观念,它和德育有着相似的共性特征,能为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里基础。
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活动的教学过程,体育课的理念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但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掌握技能这么简单,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掌握规则,公平竞赛等优秀品质。
新课标中体育课的内容包含了学和练两部分,其中在练的环节,最能体现这些品质,比如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定型,所有的技术最终形成实战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还包括了体能,协调性,灵敏性等等的训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吃苦耐劳的个人意志力,不可能完成。再比如足球运动,这是一项最能展现团队协作能力的运动,当然不排除个人技术的展现,但是团队配合进球才是关键,尤其是小范围的传切配合跑位,最终形成射门,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训练中,教师或教练要多次强调养成相互协作的习惯,让他们养成自觉配合和协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在训练中教练的反复灌输形成的。
初期,学生所有的品质都是不稳定的,他们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优秀品质的形成差异性比较大,比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不一样,二年级和三年级不一样,以此类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不一样,初中和高中又不一样,越是往上,形成品质的意识越强,并最终形成较稳定的性格特点。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德育的范畴比较广泛,它不仅仅有广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等,它还包含了狭义的概念,比如自信、乐观、诚实、正直、善良、诚信、合作、创新等等,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德育品质,其形成过程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律,而且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小学阶段形成什么样的德育品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形成什么样的品质,它和心智的成熟有直接关系,以我自己为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比较少,甚至没有多少,思想比较单纯,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左右,从本质上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怎么在纸上画,画什么,完全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相较于初中或初中以上学段,小学时期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在纸上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且会形成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一旦形成,很难抹掉。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这个时期所有优秀品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基础。
比如在体育课堂中,做一个正确的动作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对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这就是差异性,他可能做几遍甚至十几遍都才能学会,这时候给他的就是自信而不是嘲讽,多进行言语上的鼓励,让他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做的还能更好,实际上这也契合了新课标中运动参与领域的内容,严格来说,体育课能完整的反应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有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对他学习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能不能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会不会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同样是德育品质的表现之一。
从课程上看,体育课最能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一般来说,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教练都会告诉学生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协作精神,尤其是竞技比赛,更需要团队配合,单打独斗永远不可能获胜,可以有个人英雄主义,但不是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女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没有日本女足的个人技术,没有韩国女足的身体硬朗,靠的就是意志力,如果没有爱国主义信仰,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没有队友的关键传球,恐怕也不会获胜。这是中国足球对外少有的洲际杯的胜利,这也是当代中国人最缺失的核心部分,培养这些精神的关键是学校,学校最关键的是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光有精神和意志力还不够,良好的个人素养同样重要,新课标中多次强调了规则意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纪律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体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一个有强烈游戏、服从比赛规则意识的团队是对外获胜的关键,如果团队中有一个人破坏了规则,个人意识散漫,他会具有传染性,继而会影响整个团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健全的体育品格,它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规范,即你要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对于破坏规则的行为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要记录在学生档案里,所以说,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阶段体育的重心。
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了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等,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良好的行为是平时强化意识的结果,体育课堂是培养这种意识的关键,比如我在上课或者训练,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组收器材,每一组由组长负责,器材怎么拿,收回去之后怎么摆放,以及告诉学生要爱护器材等等这些,让学生产生自觉意识,养成习惯,并且要把这种传统保持下去,每一届学生都要遵守。形成制度。
在德育教育的三个层面,其中的教育性功能以学校教育为主,内容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体育新课标方针中明确规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不能培养成才,也要培养成人”,很多事例证明,才和德不一定成正比,在我教的学生当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初期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时候,我所教的年级有一名学生长得五大三粗,体格比较强壮,学习不好,去他的班级上课的时候感觉很奇怪,他的同学非但不怕他,还喜欢和他在一块玩儿,甚至开玩笑的打他,他都不会急,接触时间长了才发现,他非常的讲义气,喜欢帮助别人,甚至因为别的班级的学生欺负了他的同学,他都要去找,更想不到的是,他很尊敬老师,喜欢运动,有一定天赋,后来因为身高,我让他进入足球队,并且成为非常棒的守门员,再后来高中毕业之后去了外地,据他的同学说因为人品好得到了提升。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事实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方面弱势的,尽管不是绝对,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憾,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憾。
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谈论的不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进步,随着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家庭教育也相应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打架斗殴、校园霸凌等问题也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去解决,让学生意识到,哪些应该是令行禁止的,但前提是,如何去遵守,如果违反了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美国教育中,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行政教育的手段,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一般来说,他们对行为规范包括考场纪律、打架、抽烟等等,并且明确了违反行为要承担的后果,和我们制定的规范相比大同小异,学生的在学校的一切行为将写入个人记录。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他们未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孟德斯鸠说过: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一个人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是应该遵守的,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成功的,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 德育;体育;渗透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导向的重要途径,它同样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了德育、美育、体育、智育,德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的作用是增强体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等观念,它和德育有着相似的共性特征,能为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里基础。
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活动的教学过程,体育课的理念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但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掌握技能这么简单,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掌握规则,公平竞赛等优秀品质。
新课标中体育课的内容包含了学和练两部分,其中在练的环节,最能体现这些品质,比如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定型,所有的技术最终形成实战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还包括了体能,协调性,灵敏性等等的训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吃苦耐劳的个人意志力,不可能完成。再比如足球运动,这是一项最能展现团队协作能力的运动,当然不排除个人技术的展现,但是团队配合进球才是关键,尤其是小范围的传切配合跑位,最终形成射门,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训练中,教师或教练要多次强调养成相互协作的习惯,让他们养成自觉配合和协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在训练中教练的反复灌输形成的。
初期,学生所有的品质都是不稳定的,他们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优秀品质的形成差异性比较大,比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不一样,二年级和三年级不一样,以此类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不一样,初中和高中又不一样,越是往上,形成品质的意识越强,并最终形成较稳定的性格特点。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德育的范畴比较广泛,它不仅仅有广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等,它还包含了狭义的概念,比如自信、乐观、诚实、正直、善良、诚信、合作、创新等等,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德育品质,其形成过程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律,而且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小学阶段形成什么样的德育品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形成什么样的品质,它和心智的成熟有直接关系,以我自己为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比较少,甚至没有多少,思想比较单纯,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左右,从本质上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怎么在纸上画,画什么,完全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相较于初中或初中以上学段,小学时期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在纸上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且会形成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一旦形成,很难抹掉。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这个时期所有优秀品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基础。
比如在体育课堂中,做一个正确的动作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对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这就是差异性,他可能做几遍甚至十几遍都才能学会,这时候给他的就是自信而不是嘲讽,多进行言语上的鼓励,让他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做的还能更好,实际上这也契合了新课标中运动参与领域的内容,严格来说,体育课能完整的反应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有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对他学习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能不能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会不会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同样是德育品质的表现之一。
从课程上看,体育课最能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一般来说,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教练都会告诉学生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协作精神,尤其是竞技比赛,更需要团队配合,单打独斗永远不可能获胜,可以有个人英雄主义,但不是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女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没有日本女足的个人技术,没有韩国女足的身体硬朗,靠的就是意志力,如果没有爱国主义信仰,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没有队友的关键传球,恐怕也不会获胜。这是中国足球对外少有的洲际杯的胜利,这也是当代中国人最缺失的核心部分,培养这些精神的关键是学校,学校最关键的是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光有精神和意志力还不够,良好的个人素养同样重要,新课标中多次强调了规则意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纪律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体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一个有强烈游戏、服从比赛规则意识的团队是对外获胜的关键,如果团队中有一个人破坏了规则,个人意识散漫,他会具有传染性,继而会影响整个团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健全的体育品格,它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规范,即你要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对于破坏规则的行为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要记录在学生档案里,所以说,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阶段体育的重心。
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了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等,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良好的行为是平时强化意识的结果,体育课堂是培养这种意识的关键,比如我在上课或者训练,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组收器材,每一组由组长负责,器材怎么拿,收回去之后怎么摆放,以及告诉学生要爱护器材等等这些,让学生产生自觉意识,养成习惯,并且要把这种传统保持下去,每一届学生都要遵守。形成制度。
在德育教育的三个层面,其中的教育性功能以学校教育为主,内容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体育新课标方针中明确规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不能培养成才,也要培养成人”,很多事例证明,才和德不一定成正比,在我教的学生当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初期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时候,我所教的年级有一名学生长得五大三粗,体格比较强壮,学习不好,去他的班级上课的时候感觉很奇怪,他的同学非但不怕他,还喜欢和他在一块玩儿,甚至开玩笑的打他,他都不会急,接触时间长了才发现,他非常的讲义气,喜欢帮助别人,甚至因为别的班级的学生欺负了他的同学,他都要去找,更想不到的是,他很尊敬老师,喜欢运动,有一定天赋,后来因为身高,我让他进入足球队,并且成为非常棒的守门员,再后来高中毕业之后去了外地,据他的同学说因为人品好得到了提升。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事实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方面弱势的,尽管不是绝对,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憾,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憾。
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谈论的不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进步,随着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家庭教育也相应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打架斗殴、校园霸凌等问题也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去解决,让学生意识到,哪些应该是令行禁止的,但前提是,如何去遵守,如果违反了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美国教育中,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行政教育的手段,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一般来说,他们对行为规范包括考场纪律、打架、抽烟等等,并且明确了违反行为要承担的后果,和我们制定的规范相比大同小异,学生的在学校的一切行为将写入个人记录。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他们未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孟德斯鸠说过: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一个人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是应该遵守的,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成功的,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