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分析

【作者】 张碧华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  【摘 要】 阅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们基于深度阅读分析“教”和“学”之间的转换,“读”与“写”之间的有效融合,旨在选择有效的路径,寻找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深度阅读;教学创新

  在新课标中,“读写结合”的实施一直受到考试体制的限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常常与教学实践脱节。为此,我们有必要借助深度阅读,去探讨如何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真正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一、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需要做什么
  (一)强化“读”与“写”结合 
  传统的读写结合比较形式化,一般学完某篇课文后,就安排学生抄写文中的美词美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结合上述内容开展仿写练习。在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下,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读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动力,写又对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语言感知,经过深度思考后逐渐上升至理性认知水平,并能熟练应用于写作之中。
  事实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读写分家,或者重阅读轻写作的问题,读与写始终未能深度融合。学生习惯于阅读,但无意提升个人写作能力,阅读获取的知识很难实现转移。因此,在读与写之间搭建“桥梁”,能将有限的“读”和广博的“写”结合起来。可以说,每天的语文教学都会涉及阅读内容,但写作课的频率却非常低。正因如此,我们要开展深度阅读,增加一个“悟”的环节,让读和写有序衔接在一起。
  (二)推动“教”和“学”的转换 
  高中语文阅读内容丰富,视角各异。我们可以立足于课堂,结合学生当下及未来的生活,开展有效的深度阅读。首先,我们要明确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根”和“基础”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要转变思路将“授课”变成“体验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去感受人性、陶冶情操、吸纳信息、认识社会。为此,我们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其次,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将其视为别人(作者)的“写”。同样,学生的“写”也是为了别人的“读”,否则,“写”就成了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将决定权转交给学生,他们结合阅读体验感受文本作者的“写”,深刻思考如何去“作”。
  二、高中语文“读写结合”可以做什么
  (一)理清读写结合的变革思路 
  在读写结合思想指导下,学生需要独立完成阅读,并顺利完成写作任务。上述过程是读写结合的基本保障,以《茶馆》(老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读写活动方式,比如:用表格展现剧中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抓住个性化语言;批注出你认为最有意味的台词;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并尝试用他(她)的台词进行表演。写一篇《我所看到的xxx》,在短文中评价剧中人物或者写作特点。课余时间阅读整本《茶馆》,并写一篇鉴赏类的文章。上述设计,有的侧重于文本理解,有的侧重于深度思考,有的要求动手(图表)操作,有的则需要写出批注性的内容,还有一些写作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们能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并能将写作与阅读融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建构读写结合的“教”和“学”的新格局 
  推行“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学习的特点。结合读写活动所生成的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学情推送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阅读和体验过程中,受到熏陶与启迪,让自己文思泉涌,从而将阅读变成有效的“学”。
  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教师进行文本阅读教学,让自己也“变成”学生,自己就是“读者”,和学生一起阅读,揣摩学生所思所想,赋予每节课生命力。此外,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文本焕发出生机。改善“教”和“学”的关系,努力推动读写联动发展,此时的“读”能够抢占先机,并为之后的“写”奠定基础,以老舍的《骆驼祥子》阅读教学为例,由于文章里满满都是“京腔”、“京味”,学生应该慢慢品味细节,读得越透彻,理解得越深刻,其中“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一下就能想到祥子是如此的卑微,在贫困的生活中毫无尊严。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续写文章,比如《车夫后传》、《祥子悲情原因》、《话说京味儿》,由于有了深度阅读,学生也会思绪万千,且能洋洋洒洒地写出很多有意思的内容。
  三、梳理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基本路径
  首先,要明确新型阅读教学目标。要明确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语言的重构与运用,在鉴赏、审美、探究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其次,以读促写开展课堂教学。阅读与写作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事实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读写教学,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运用语言。最后,以读促写开展教学。以篇章阅读为基础,感触文本的风格、气势、意境,在表达与交流中进行梳理和再创造。之后开展“以写促读”教学,在领会文章意图的前提下,顺着作者的思路写作,能更好地还原当初的场景和故事脉络。比如,阅读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后,尝试写有关孔乙己的人物小传,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领悟程度。
  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基于“读写结合”思想,紧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愿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收获与喜悦,然后开展与阅读相关的写作,最大限度地体现(还原)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特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