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策略
【作者】 魏 国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也有积极作用。然而,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仍然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故本文就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语文课程难度大,涉及到知识乏味、枯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很多语言知识以唯美的语句、生动的故事等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趣味性,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很多优良美德,同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以语文课堂作为载体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突出。语文是母语,而语言与文化本就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若是脱离了语言,文化无法传承,同样,若是没有文化作支撑,语言也就失去了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增强语文的人文底蕴还能让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材价值,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多教师、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只体现在古诗词中,实则不然,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情感内涵中或多或少蕴藏着传统文化,只是很多教师缺乏挖掘的意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流失。例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字里行间对荷塘、月光的浪漫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古老的浪漫。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鸿门宴》,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学生跟随着教师阅读,也专注于故事本身。实际上,这里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的坐次文化、称谓文化等。项羽宴请刘邦,若是仔细分析其中每个人的座位就会发现项羽当时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这可以通过刘邦所坐的位置看出来,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而言之,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落实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又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兼得。
(二)基于以生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将教材上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教师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如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的形象直观的形式,不仅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而且让他们直观地领略传统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之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高中生人生阅历、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深奥的内容他们看不明白,也悟不透,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思维,还能开阔其视野。如学习《祝福》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祥林嫂是谁害死的?”这个问题。通过积极、深入的交流,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礼教吃人的发展本质。
(三)立足于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对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讲解,还要注重实践教育,而开展精彩、丰富的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例如,春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对联”的实践活动,这里包含了两种传统文化,一种是书法文化,一种是传统节日文化。换言之,通过这个“写春联”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与书法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传承与弘扬。又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诗词,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吟诵活动,可以从课本上选择古诗词,也可以从其它的古典书籍如《资治通鉴》《诗经》《论语》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古文去诵读。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找准与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的契机,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态度与情感意识,同时也使得高中生自觉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语文课程难度大,涉及到知识乏味、枯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很多语言知识以唯美的语句、生动的故事等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趣味性,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很多优良美德,同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以语文课堂作为载体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突出。语文是母语,而语言与文化本就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若是脱离了语言,文化无法传承,同样,若是没有文化作支撑,语言也就失去了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增强语文的人文底蕴还能让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材价值,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多教师、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只体现在古诗词中,实则不然,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情感内涵中或多或少蕴藏着传统文化,只是很多教师缺乏挖掘的意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流失。例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字里行间对荷塘、月光的浪漫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古老的浪漫。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鸿门宴》,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学生跟随着教师阅读,也专注于故事本身。实际上,这里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的坐次文化、称谓文化等。项羽宴请刘邦,若是仔细分析其中每个人的座位就会发现项羽当时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这可以通过刘邦所坐的位置看出来,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而言之,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落实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又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兼得。
(二)基于以生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将教材上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教师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如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的形象直观的形式,不仅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而且让他们直观地领略传统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之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高中生人生阅历、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深奥的内容他们看不明白,也悟不透,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思维,还能开阔其视野。如学习《祝福》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祥林嫂是谁害死的?”这个问题。通过积极、深入的交流,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礼教吃人的发展本质。
(三)立足于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对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讲解,还要注重实践教育,而开展精彩、丰富的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例如,春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对联”的实践活动,这里包含了两种传统文化,一种是书法文化,一种是传统节日文化。换言之,通过这个“写春联”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与书法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传承与弘扬。又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诗词,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吟诵活动,可以从课本上选择古诗词,也可以从其它的古典书籍如《资治通鉴》《诗经》《论语》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古文去诵读。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找准与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的契机,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态度与情感意识,同时也使得高中生自觉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