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三板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作者】 罗金燕
【机构】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江岸小学
【正文】 【摘 要】 “三板斧”:“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抓好养成教育,就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教育。克服我校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不足之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三板斧;习惯养成;实效性
一、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天洗一次澡。(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二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二、建设“三板斧”的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三、创设“三板斧”的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校园电视台及时录制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四、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
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总之,“三板斧”的德育教育方法,在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在这里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7年第3期
【关键词】 三板斧;习惯养成;实效性
一、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天洗一次澡。(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二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二、建设“三板斧”的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三、创设“三板斧”的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校园电视台及时录制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四、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
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总之,“三板斧”的德育教育方法,在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在这里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