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朗读教学

【作者】 吴孟雅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正文】  【摘 要】 朗读是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它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水平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现今语文课堂已是书声琅琅,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因而,教师应该结合“研学后教”理念,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有层次,读得入格,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个性。
  【关键词】 目标;情感熏陶;朗读教学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朗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朗读的欲望,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领学生激情澎湃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激烈的碰撞,学生此时的激情、冲动、感受,统统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
  一、研学前制定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
  所谓“层次”,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针对学生认知起点,共同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重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在小组合作“研学”活动中,笔者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研学中,组长做好总结。在朗读的环节中,生字的读音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让每小组组长汇报未解决的朗读重点、难点,笔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后教”时着重点落实精读有情感、有层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笔者在《乡村四月》教学中,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读懂,再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忙碌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逐层诵读: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学生轻声读;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学生激情读;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时,学生放声读。顺其自然地走入诗歌的意境。这样,在研学中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感情,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地学习吗?
  二、用朗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稳固他们的兴趣
  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假如没有了想象力,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让孩子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让孩子用手、用脑、用心去体验生活,从朗读中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这样的土壤在书籍里、在孩子的朗读声里,以此来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一定保证孩子在朗读的过程是愉快的,给孩子创设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乐于表达自己。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要确保阅读是刺激有趣的,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稳固他们的兴趣。
  三、后教时深化理解和情感熏陶,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综合运用朗读的技巧,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绘声绘色地朗读。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昭示着: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感知、感悟、体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寓于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之中。在研学后教的尝试中,学生在汇报研学成果时,老师应善于抓住语言朗诵的契机,让学生边理解边品读。例如,陈金龙老师在执教《白鹅》一课时,就非常高明地用语言点拨和范读,带领学生进入朗读情境。教师用自己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和情趣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朗读的实效自然水到渠成。
  四、让情感引导朗读,倡导个性化朗读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缺一不可,排在首位的是心到。用心去感悟文本传递的情感,以情动人,而不是以技巧悦人。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读变成了技术活。不管学生是否在状态,教师将文本中想表达的情感强加给学生。教师拿着手中指挥棒,学生如同提线木偶,努力迎合教师。可是,学生真的领悟到了文本表达的情感了吗?一切都是强加的,没有从心出发,没有与文本引起共鸣。语文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的朗读多姿多彩。有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再加入自己的情感,读出来的课文总是那么吸引人。有的孩子就仅仅是把文本内容读出来,没有一丝理解,没有一丝感悟,读出来的课文平淡无味。阅读受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认知水平决定了阅读能力,也限制了孩子的朗读水平。表现在朗读上也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所以,我们倡导在语文课堂上,个性化的朗读。
  五、后教时激发真实的情感,使学生读得有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学生用朗读表现出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文本朗读的至高境界,是学生创造性运用文本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创设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情感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在研学后教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感”,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立即对文本对话中的“亮点”、“信息点”、“质疑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当学生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不约而同地提高嗓门。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这句该应读得更加低沉,不应该重读。笔者有意识地把问题抛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研讨。各个小组各抒己见,最后理解了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悠悠的情思。
  综上所述,基于“研学后教”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一旦进入最优的朗读境界,就会超越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刚,晏生.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J].魅力中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