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姚晓斌 马启仕

【机构】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各种新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与落实,近年来,我国的“双减”得以实施。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愈来愈受到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作业优化设计。现今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后训练了,它已经融会贯通于学习的全过程,所以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应该是一个整体,需要优化设计,统筹考虑。
  【关键词】 “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

  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先进的世界观。道德和法治是人立足社会进行活动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1、“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变化
  “双减”政策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设计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业设计的理念、形式的改变十分显著,广大教师要深刻领会。首先,“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降低书面作业量,因此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已经不适用,精确化、精量化的设计思维成为主流。再者,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准确把握提质增效的要求,在改进作业形式、创新作业设计方法方面下更大功夫,尤其要发挥作业“教学监测器”的功能,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载体和抓手。此外,“双减”下道德与法治作业类型更为丰富,实践型、探索型作业占据更大比例。尤其是课堂单元作业的精细化设计和课外作业的实践转型,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方向,学生也将从中受益。
  2、“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
  2.1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前置性作业优化设计
  前置性作业可理解为课前作业,但不能与课前预习简单画上等号。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宜精不宜多。“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置性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将重心放在设置“激趣点”和核心素养的渗透上,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前置性作业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彰显前置性作业的开放性。例如话题型前置性作业。就是围绕一个话题与交谈人通过谈话来完成作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压力,是学生喜欢的作业。初一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设置跟父母探讨性话题型前置性作业。通过跟父母的良好沟通健全了自己的人格。
  2.2巧设模拟作业,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通过真实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进而达到增强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时,教师便可以布置情景模拟作业:近日一位市民因闯红灯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该市民不服处罚并多次威胁交警,请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情景过程。学生在参与模拟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协作,和过去单纯背诵相比,实践类作业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强化了他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2.3关注学生情况,分层设计作业
  学生是课后作业活动的参与主体,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存在客观差异。对优等生而言,如果作业内容过于简单,其就难以获得学习水平的提升;对后进生而言,如果作业的难度较大,他们的信心可能会受到打击,导致完成作业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要将学情作为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可通过课堂观察、师生问答、小测验等方式,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整体认识,把学生划分成多个层次,针对各个层次布置合适的作业。这样既能满足学优生进步与提升的意愿,也不会对后进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分配适合的作业内容与目标,将作业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调动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4作业布置体现灵活性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真正重视个性,重视个人生活经验的差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常识的传递。就不再需要标准机械反应了。政策工作也从标准类型的回应,转化为规范和探索个性实践。而关于作业的评价,则基于作业的数量、教师的精力和传统观念的不同,这种修正方法一般分为打勾号、评分。这种重结果的轻过程批改,作业模式无效而死板。班级也从单一的平等评价逐渐走向多元化、主动、个体发展,从重结果逐渐迈向重过程、重状态。
  新课标明确了评价的对象与范围。采用各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知识思维与学习能力,并增加相应的评价能力的要求。我们主张,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采用学生自评或网络共享的方法。当他们完成作业时,先进行自己评价,接着将他们分为3-5人小组,彼此评价,切磋琢磨,切磋砥砺,增加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以往的作业评价大多是纠正错误,改错大于表扬,没有针对性的刺激,赞扬大于指责,从而劝导他们认真学习,给他们知识和法治课。这违背了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规律,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充分发育。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优化作业设计成了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只有遵循指导性、生活性、合作性原则设计实践类作业,才能革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类作业的过程中,须遵循上述原则,并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修养,培养有觉悟、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莹莹.“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J].华夏教师,2022(07):79-80.
  [2]洪燕倩.“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索[J].新课程评论,2022(01):79-87.
  [3]徐婧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型作业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