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图形课程数学表达方法
【作者】 李静玉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恒大小学
【正文】 【摘 要】 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的过程,都是数学表达出来的。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 图形课程;概念;生活;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图形课程教学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因而必须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图形概念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的过程。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和表达。我针对图形课程教学,粗浅地谈几点图形课程数学表达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大部分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大脑思考,引发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运载火箭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录像,然后教师提出: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火箭模型,再利用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转化成数学的表达方式。最后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的一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自然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究活动之中。
二、教学中通过对图形课程实践与操作,熟知数学概念表达
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多表现为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师要借助一些实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课程的特征,让他们动手操作一下,这样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认识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再怎么去解释,不如拿几个实体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又如在三角形稳固性的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当他们提到自行车、瓦房的大梁等时,可以借此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再用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模型和三角形一起比较验证三角形的稳固性,我相信这样学生将不会忘记,而且也知道为什么自行车的大架要用三角形。几何形体概念需要理解它的本质,只借助看、听、说等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首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请学生探索,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汇报建议①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一开始,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杯中的水面,边观察边思考,接着教师问: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得出结论物体的体积。并结合实例说明物体体积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图形教学中应用概念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运用已有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概念以后,可以设计一组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性材料:(1)让学生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提出怎样检验这张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呢?(2)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根数长短不一,并有7―9根之多,有意识促使学生用多种方法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3)让学生在下面各种图形纸片中折出长方形。(4)在一个圆形纸片中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材料,有利促进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鲜明、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样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够与其他图形之间互相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是图形课程和几何形体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表达方法,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数学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象的“形”与空间概念的“神”,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郭林青.《浅谈小学数学图形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韩晓伟.《谈小学数学图形课程概念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小学,2014,(2)
【关键词】 图形课程;概念;生活;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图形课程教学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因而必须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图形概念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的过程。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和表达。我针对图形课程教学,粗浅地谈几点图形课程数学表达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大部分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大脑思考,引发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运载火箭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录像,然后教师提出: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火箭模型,再利用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转化成数学的表达方式。最后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的一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自然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究活动之中。
二、教学中通过对图形课程实践与操作,熟知数学概念表达
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多表现为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师要借助一些实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课程的特征,让他们动手操作一下,这样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认识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再怎么去解释,不如拿几个实体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又如在三角形稳固性的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当他们提到自行车、瓦房的大梁等时,可以借此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再用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模型和三角形一起比较验证三角形的稳固性,我相信这样学生将不会忘记,而且也知道为什么自行车的大架要用三角形。几何形体概念需要理解它的本质,只借助看、听、说等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首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请学生探索,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汇报建议①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一开始,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杯中的水面,边观察边思考,接着教师问: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得出结论物体的体积。并结合实例说明物体体积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图形教学中应用概念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运用已有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概念以后,可以设计一组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性材料:(1)让学生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提出怎样检验这张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呢?(2)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根数长短不一,并有7―9根之多,有意识促使学生用多种方法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3)让学生在下面各种图形纸片中折出长方形。(4)在一个圆形纸片中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材料,有利促进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鲜明、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样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够与其他图形之间互相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是图形课程和几何形体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表达方法,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数学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象的“形”与空间概念的“神”,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郭林青.《浅谈小学数学图形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韩晓伟.《谈小学数学图形课程概念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小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