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思考
【作者】 黄斤樱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第三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下,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局面。传统形式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了,与现如今的新时期教育要求背离。那么,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对作业设计进行个性化改变,本篇文章主要以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思考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明确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现状,其次结合教学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确定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方法,为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加强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教学;语文学科;个性化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对学生设置个性化的语文作业,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同时尊重他们个体之间的差异,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作业属于学科教学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起到了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了解,感受他们的学习状态,获得针对性的反馈,做出教学调整,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1、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现状
分析现如今的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整体情况了解到,一些教师仍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作业设计的方法与思路过于陈旧、单一,无法发挥出作业的真实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将目标放在了记忆书本上的生字生词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共同发展,而且存在一些教师并不了解作业的真实作用,大多数都是为了能够占用学生的时间而布置作业,机械性的抄写作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教师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想法,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作业的作用,实现学生个人能力最大化的发展。其次,学生对语文课后作业缺少参予的兴趣,一些教师为了能够方便进行作业的批改,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安排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缺乏参予的性质,更有甚者会在作业完成时带有不满的情绪,无法感受到作业带给自己成长的意义,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不利。在素质教育引领下,更加提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这样的现状是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后,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有待提高,首先学生们对写作业并不感兴趣,就会影响他们作业的完成效率,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认为这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在为教师而学习,缺少自己的思考,就无法形成独立的意识,无法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影响语文课堂整体效果。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思考
2.1 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个体积极性
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作业任务中,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教师根据学生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做出作业形式上的改变,给予学生不同的感觉。例如,一些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名称改变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予的积极性,将续写故事命名为请看下集,将奇妙的想象命名为一个脑洞大开的探索者等等。除此之外,作业的形式不一定只局限于书本之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大胆地进行想象。例如,在学习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一文章之后,可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让学生们自由进行选择文章中的角色,组织他们进行舞台剧的表演,让学生们在练习当中不仅更加全方位的体会了文章细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其次,作业的设计可以包含一些情景趣味细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进行《金色的草地》这一文章教学时,向学生们提问春天在悄无声息当中来了,小草慢慢地冒出了嫩芽,同学们有认真观察过春天吗?春天的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样的训练中,在情境的创设下,将作业的价值充分的展示出来。
2.2 生活化设计,以体验和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析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强调着动态学习过程,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以此为中心,通过观察、体验、讨论、总结等步骤,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语文当中涵盖了多元化的内容,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延伸出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维度。例如,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学生习作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写作素材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当中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对于生活观察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没能及时的进行指引,学生很难将不同的生活细节转化为有价值的写作资源。在进行生活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做好日常记录和积累,从写日记开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点滴的作用与价值。其次,注重视觉的转换,写日记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很多学生都无法坚持,这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教会学生转换角色,从家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抓住身边的细节感受生活的灵动。
2.3 坚持分层设计原则,实现作业梯度个性化选择
不同的学生发展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如果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将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背离。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需要利用分层原则,尝试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作业,使得学生在不同梯度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节课以后,向学生们布置作业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第一项,完成练习单上的内容,即为练习生字词;第二项,看课文动画视频,与家人讨论一下教材当中所描述的纳米材料是怎样的,并应用在什么地方;第三项,和其他同学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合作,上网查找生活中的纳米材料;第四项,根据课文的情节以及你所联想的情景,为课文配备一些图片,并设想一下纳米材料的延伸功能。第一项作业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其他三项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自由挑选。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了语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呈现出了一定的梯度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时,更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虽然作业是分层次的分梯度的,但不要让学生们过度的认为,教师将他们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产生心理上的差异,应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和鼓励,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向上不断地突破。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减轻课后负担的同时,也要注重作业设计整体性的优化,付出更多的精力,努力的思考什么形式的作业才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了解做作业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并保留保护学生的个性。在进行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布置合理有效个性的语文作业,并正面的去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达.“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04):145-147.
[2]郭惠东.“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实施路径[J].求知导刊,2022(06):20-22.DOI:10.14161/j.cnki.qzdk.2022.06.030.
[3]许加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2):28-29.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教学;语文学科;个性化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对学生设置个性化的语文作业,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同时尊重他们个体之间的差异,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作业属于学科教学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起到了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了解,感受他们的学习状态,获得针对性的反馈,做出教学调整,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1、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现状
分析现如今的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整体情况了解到,一些教师仍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作业设计的方法与思路过于陈旧、单一,无法发挥出作业的真实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将目标放在了记忆书本上的生字生词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共同发展,而且存在一些教师并不了解作业的真实作用,大多数都是为了能够占用学生的时间而布置作业,机械性的抄写作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教师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想法,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作业的作用,实现学生个人能力最大化的发展。其次,学生对语文课后作业缺少参予的兴趣,一些教师为了能够方便进行作业的批改,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安排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缺乏参予的性质,更有甚者会在作业完成时带有不满的情绪,无法感受到作业带给自己成长的意义,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不利。在素质教育引领下,更加提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这样的现状是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后,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有待提高,首先学生们对写作业并不感兴趣,就会影响他们作业的完成效率,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认为这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在为教师而学习,缺少自己的思考,就无法形成独立的意识,无法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影响语文课堂整体效果。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思考
2.1 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个体积极性
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作业任务中,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教师根据学生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做出作业形式上的改变,给予学生不同的感觉。例如,一些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名称改变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予的积极性,将续写故事命名为请看下集,将奇妙的想象命名为一个脑洞大开的探索者等等。除此之外,作业的形式不一定只局限于书本之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大胆地进行想象。例如,在学习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一文章之后,可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让学生们自由进行选择文章中的角色,组织他们进行舞台剧的表演,让学生们在练习当中不仅更加全方位的体会了文章细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其次,作业的设计可以包含一些情景趣味细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进行《金色的草地》这一文章教学时,向学生们提问春天在悄无声息当中来了,小草慢慢地冒出了嫩芽,同学们有认真观察过春天吗?春天的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样的训练中,在情境的创设下,将作业的价值充分的展示出来。
2.2 生活化设计,以体验和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析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强调着动态学习过程,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以此为中心,通过观察、体验、讨论、总结等步骤,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语文当中涵盖了多元化的内容,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延伸出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维度。例如,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学生习作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写作素材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当中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对于生活观察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没能及时的进行指引,学生很难将不同的生活细节转化为有价值的写作资源。在进行生活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做好日常记录和积累,从写日记开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点滴的作用与价值。其次,注重视觉的转换,写日记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很多学生都无法坚持,这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教会学生转换角色,从家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抓住身边的细节感受生活的灵动。
2.3 坚持分层设计原则,实现作业梯度个性化选择
不同的学生发展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如果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将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背离。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需要利用分层原则,尝试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作业,使得学生在不同梯度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节课以后,向学生们布置作业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第一项,完成练习单上的内容,即为练习生字词;第二项,看课文动画视频,与家人讨论一下教材当中所描述的纳米材料是怎样的,并应用在什么地方;第三项,和其他同学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合作,上网查找生活中的纳米材料;第四项,根据课文的情节以及你所联想的情景,为课文配备一些图片,并设想一下纳米材料的延伸功能。第一项作业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其他三项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自由挑选。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了语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呈现出了一定的梯度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时,更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虽然作业是分层次的分梯度的,但不要让学生们过度的认为,教师将他们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产生心理上的差异,应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和鼓励,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向上不断地突破。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减轻课后负担的同时,也要注重作业设计整体性的优化,付出更多的精力,努力的思考什么形式的作业才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了解做作业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并保留保护学生的个性。在进行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布置合理有效个性的语文作业,并正面的去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达.“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04):145-147.
[2]郭惠东.“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实施路径[J].求知导刊,2022(06):20-22.DOI:10.14161/j.cnki.qzdk.2022.06.030.
[3]许加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