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顾雪梅

【机构】 广西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形成问题,并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1、教育理念有偏差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存在着唯书至上的观念,认为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
  2、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去问题教育”。“都听懂了吗?”是教师不约而同的一句禅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时老师就放心了,认为这节课成功了。教师就怕学生有问题,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都变的没有问题。
  3、传统的师道尊严束缚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是一种权威,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拜,教师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有被动服从、接受。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事,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从教师来讲,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来说,认为提问与自己无关。
  二、创设“提问”的情境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为教师,应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学生才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怎样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有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才会发现。其次,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三、教给“会问”的方法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还应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如“比的意义”教学中,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与分数有什么关系?(2)从课题入手,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把课题具体化,从而明确学什么。例如:学习《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法》这一课题时,可质疑:什么是百分数?怎样读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等等(3)从方法上质疑。对数学习题的解答方法,也可提出疑问。如:“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呢?”(4)在比较中质疑,如方程与等式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5)从结论质疑,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行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少“只”行吗?
  四、作出“好问”的评价
  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地课堂上用积极的语言评价或动作手势评价,如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好!”等亲切、肯定的话语。可以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进行比较性评价,也可以在家长面前及时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让家长再次把快乐带给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对他人提问,并进行小组评价、同学评价,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同学对他的认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怎么来统计学校门口来往的各种车辆?”生甲:可以用“正”字作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货车,就在货车栏里写一笔。师:你真了不起!能知道我国传统的写“正”字统计法,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了解很多!生乙:我用打“√”来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客车,就在客车栏里打“√”,也可以用或等图案。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想到用符号和画图来表示,相信你一定会在画画上有所成就的!生丙:我们几个人合作,一人计一种车辆,也用“正”字的方法统计。师:真不简单!在一个人统计有困难时,想到与同伴合作,你的合作意识真强!
  五、扩大“想问”的空间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有人说的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尽量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数学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教师可以设计“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分类整理,如食品类,家具类、学习用品类、水电类等支出,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个月共需要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年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那些开支是不必要的或可以缩减的?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教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设置问题情景,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不失时机的做出提问的评价,并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体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