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作者】 凌 莉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茅箭小学
【正文】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提高参与度
如在《坐井观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课堂讨论是践行新课改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种学生共同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改善沉闷的教学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创设课堂讨论情境。如在讲授《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体验一下天有多大:从窗户看窗外的天空,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看到的天有多大?这一情境使学生纷纷发言,马上调动了课堂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青蛙为什么错了?”学生对青蛙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就更加理解了。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体方向的指导和把控,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语言情境来描绘一个迷人的场景。
案例:在对“写景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创设出如下迷人的语言情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三、着眼发展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对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通过渲染烘托气氛,教师可建立相关背景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如在教授《江南》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儿歌《江南可采莲》,进而带领学生走入烟雨江南;又如在进行《升国旗》识字教学时,可通过播放《国旗国旗真美丽》背景音乐进行导入教学,结合国旗缓缓升起的动画展示给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由此,可联系学生周一升国旗的生活体验,由此增进了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的联系。学生在层层熏陶下,参与了课文创作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文章背景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语文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语文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现场复现,评价,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一、提高参与度
如在《坐井观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课堂讨论是践行新课改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种学生共同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改善沉闷的教学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创设课堂讨论情境。如在讲授《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体验一下天有多大:从窗户看窗外的天空,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看到的天有多大?这一情境使学生纷纷发言,马上调动了课堂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青蛙为什么错了?”学生对青蛙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就更加理解了。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体方向的指导和把控,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语言情境来描绘一个迷人的场景。
案例:在对“写景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创设出如下迷人的语言情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三、着眼发展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对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通过渲染烘托气氛,教师可建立相关背景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如在教授《江南》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儿歌《江南可采莲》,进而带领学生走入烟雨江南;又如在进行《升国旗》识字教学时,可通过播放《国旗国旗真美丽》背景音乐进行导入教学,结合国旗缓缓升起的动画展示给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由此,可联系学生周一升国旗的生活体验,由此增进了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的联系。学生在层层熏陶下,参与了课文创作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文章背景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语文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语文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现场复现,评价,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