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创新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作者】 王秀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



【正文】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现如今的教育观念,学校和家长偏向于重视学生的才智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在家中基本上不会从事任何劳动,在学校的劳动教育大多也仅仅停留于理论。但从小学阶段就能够掌握相关劳动技能,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益处,所以学校应该通过从营造氛围、立足实践、学科融合这三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1.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在质疑问难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在教学《包书皮》一课时,我在上课时拿了两本书,一本是新书,一本是旧书,让同学们看,边看边想:两本书相同,为什么一旧一新呢?同学们都举手争着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说:书的新旧是由时间长短决定的,时间短的当然就新了,时间长了书就会变旧的,回答完全正确。接着我出示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书不旧呢?这一问激活课堂,学生产生疑问,学生思考、讨论引起了极大兴趣,课堂上的民主气氛越来越浓,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表自己如何爱惜书的一些见解。我表扬了发言积极的同学,紧接着就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包书皮》,并出示第二个问题:包书用的纸及包书图解,学生再对包书皮过程进行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随后学生独立进行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包书的情况。当时班内出现了两种不规范的包法:一种是书皮边缘压出书的痕迹不明显,一种是书皮脊部的梯形折口不统一。我再次强调了主要地方,并进行分析讨论,选一名包得特好的同学给大家演示。通过观、演、做,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再练习,巡视结果合格。这样一来,所学知识既得到了落实,学生也说出了不同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2.熏陶感染,体会创新乐趣。
  如上《洗小件衣物》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儿童愉快劳动的场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儿歌,让学生边劳动边唱。同时小组进行比赛,先看哪组学生能把衣服洗得既快又干净,再看哪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奇思妙想,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巩固劳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3.直观演示,增添创新乐趣。
  劳动课的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电化教学、实物、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学会操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上《制作花环花束》一课时,我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花环花束,让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制作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强调让学生不拘于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自己动脑想,看制作花环花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能想出哪些粘花环花束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新颖别致、花型各异的花环花束。随后让学生手举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花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昂头挺胸地走到前面来,把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面对同学那一句句赞赏的话语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兴奋不已,增添了劳动乐趣。
  二、立足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实践可以在课内通过完成劳动作业来实现,在教学《中国结》一课时,我出示了婚宴上常见的一种喜糖包装,包装的主体是红、黑两个近似菱形的普通喜糖盒,但是用大红的中国结与两盒礼糖巧妙的组合,扭结加上漂亮的流苏,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挂件,不仅外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极具文化魅力。欣赏之后,我交代本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会编织。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先是学会书本上的简易编织,接着就有学生挑战高难度,开始自我创新,由此,各种各样的编法便应运而生。家中的易拉罐、牛奶瓶、甚至大大卷食品的圆形塑料外壳等都派上了用场。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丁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享创新过程和可树立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
  也可在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兴趣小组活动来实现,学校可以利用每周大扫除活动,丰富劳动实践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在大扫除过程中边教学边实践,向小学生传递一些家务劳动知识,并且与学生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到大扫除中,当大扫除结束后,焕然一新的学校和教室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即使身体辛苦劳累,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每学期的寒暑假开展“回收废旧品,制作工艺品”的活动,如商品的花样包装等,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垃圾”,要知道,商家在包装材料的选用、图案的设计、广告语的创作等方面曾经煞费苦心,这可谓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垃圾”,既能减轻社会负担,又能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变废为宝”活动开辟了劳动教育的新领域,填补了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空白,扭转了劳动教育的狭隘局面,推动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显示了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和心理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在本次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长时间宅在家里,学校可以针对这个情况利用网络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小学生在家劳动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活动,让小学生们能趁着居家隔离充足的时间,帮助父母拖地、洗衣服、煮饭等等,感受到父母平时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不容易。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享创新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科融合,点燃思维火花
  活跃的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而愉快轻松的课堂是思维活跃的前提。因此,劳动课上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各个学科的教学应该相互渗透,劳动也是如此,只有将各个学科的特点融入到小学劳动教学中,才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劳动特色活动,创新劳动实际教学,提高劳动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在劳动教学中融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是十分考验教师智慧的,笔者曾尝试将“科学”课程与“美术”课程的相关教学特点融入到“劳动”课程中。首先是在制作小火车模型的课程中,将科学课上基础的设计发明移入到劳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建议小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重新思考,找出不足,改进设计,并且建议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模式互相沟通交流,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果。然后是在制作笔筒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美术课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美”的意识去制作作品,可以以视频等方式先向学生展示精美作品,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笔筒进行装饰,让学生明白其实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在辛苦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除了融合学科特点外,在劳动教育中还可以贯穿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在本次新冠疫情中,涌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抗疫英雄人物,例如出租司机无偿劳动,为医院运送医疗物资等等,为当代小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在劳动中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由于我们关注了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时萌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思维的激活也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学习中趋同思维少了,求异思维多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世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渐渐增多。学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的能力,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