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中民族交融与发展创新相关内容分析

【作者】 钟垚博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和明智,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帮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阅读、反思和总结历史,又能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文素养、强大我们自身的精神和文化力量。从高中历史教材来看,涉及不同领域的内容。其中,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线,虽然这个过程与战争为伍,但总的方向仍然是“发展”。本文以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为例,就民族交融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民族融合;发展与创新

  一、高中历史部编版新教材的特点
  相比老教材,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循序渐进,积极融入学科前沿
  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适应了当今历史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贴近实际,关注当代中国
  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让学生理解历史与当代的联系和影响,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术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特色相结合
  新教材重视历史学科的学术性,注重容纳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同时又强调时代性和特色化,反映当代历史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四)体系更为完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提升
  新教材的体系更为完善,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同时,新教材注重历史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交叉,让学生能够在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五)多元化和创新性
  新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更为多元化和创新性。通过图表、图像和案例等丰富的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新教材还注重对于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部编版新教材中民族交融与发展概括
  高中历史部编新教材涉及了丰富的关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认知。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
  新教材强调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的交融与融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文化交流,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多民族交融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古代就有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和交流,其中著名的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丰富,各民族间互相借鉴,在各自文明中汲取营养和成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次,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西域是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交流的重要通道。随着这些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如佛教、摩尼教、波斯宫廷乐舞、捃颺之风等被引入,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再次,民族团结与和谐。新时代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友好、共同繁荣的现代民族观。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统一稳定、多元发展的基本方针,促进各民族文化继承、创新和交流。
  最后,传统节日与文化。我国民间有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智慧,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融合的历程和成就
  新教材重点介绍了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对外,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贡献和重大成就。从时间跨度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首先,秦汉时期的统一。秦始皇通过各种方式统一了中国,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一体化和统一化。隋唐时期通过开疆拓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其次,多民族和谐共处。盛唐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和交流,出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在元代,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了高度交融,涌现出了文化名人、文学巨匠、书画名家等。
  再次,民族团结抗侵略。近代以来,在反侵略抗战、抗击外敌入侵过程中,各民族展现了高度的团结合作精神,粉碎了外来侵略者的图谋,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最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融合。新时期,中国文化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走向世界。如云南昆明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由彝族、哈尼族等13个民族联手打造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展现。
  (三)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新教材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各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详细描述,让学生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关这方面的经典代表有如下几个:
  首先,陕西文化。马踏飞燕是陕西博物院藏品之一,它来源于秦始皇陵陪葬品。陕西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陕西以西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文化名城。
  其次,苗族布依族民间文化。贵州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锦屏鼓楼、麻江老寨、通道夜郎小岩洞等都是贵州特有的文化遗产,并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再次,滇池文化。云南滇池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如洱海中的傣族文化、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都是云南滇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宁夏回族文化、新疆维吾尔族文化,也极具民族特色,是我国乃至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总结
  总之,新教材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提到由于民族交融和融合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及其文化财富,为国家和人民长远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对于学生了解民族团结与和谐、富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