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赵光进
【机构】 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三新”(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课程变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对老师、对学生、对社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三新”课改理念额指导下,实现“素养目标”的课堂,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教学课堂,是当前“三新”背景下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高中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课程中,通过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四方力量相互合力,推动高中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由形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在此,笔者就阐述了高中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的现状、要求、问题。并据此提出几点可行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三新;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存在问题;策略分析
一、当前中国中小学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现状
重新审视笔者上学和从教的经历,发现中国中小学的教育严重缺失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现状为:城市地区的劳动教育大多都是简单的做做家务;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者认为学生平时在家帮家里干农活就是劳动教育、从而很少在学校课堂中单独在讲劳动育人问题。一直以来,各界对中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内容都存在着片面的认知,普遍认为这个阶段是关乎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点,难免会过度关注文化成绩,完全忽略了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对其的教育从未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作为素养目标为导向教育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育人价值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挖掘,并应该得到更高的关注。让其成为提高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三新”课程改革对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要求
(一)中央政策文件要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地区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能停留在成绩上,而要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课不能仅限于家庭、学校日常事务,学生还应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广西新课程改革要求
广西2021年实行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三新课程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开设国家级课程,除常规九大文化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之外还包括,信息技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卫生学科及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及校本课程。其中劳动课程需共修6个学分,其中包括2个志愿服务学分。其余4个学分的内容与通用技术课程课程统筹的相关内容有关。因而,各级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指示时,把自己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特色,让学生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劳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阶段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首先,各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正真、长久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虽然国家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指导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也意味着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范畴,成为更专业和更规范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了巨大挑战:文化成绩为导向的升学压力与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的不匹配,在全国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很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所以学校也不得不把重心倾斜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就算学校也有意加强对劳工教育的关注。也设置了一定的课时,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个学校能正真按照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实行呢?很多时候,课程只是摆设。实际的课程只有“3+1+2”六门学科的课程。虽然这样做并不符合教育要求,但在高中阶段教育体系中面对文化成绩的压力下,劳动教育还是不得已为其他学科让步。这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二)教师层面: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技能不够专业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直接挂钩的。可是从当前高中学校劳动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来看,教师的专业性还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状态,大部分教师缺少劳动教育专业技能,并且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去研发特色的劳动教育课堂和教学模式,也不会主动的学习相关的劳动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也缺少相关的专项业务培训。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然后拍照完成任务,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缺少体验式教学、缺少了实践,学生很难养成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上上课这么简单,还有一些琐事支配着老师的时间。例如:参加学校的教研工作、考评工作、评职称、各个部门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络学习需要教师去完成、五花八门公众号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点赞。目前公众号推文的流行,学校的老师也都被迫的加入学校的推文工作当中,使得很多事情变得复杂化、也存在了作秀的现象。教师的精力就自然而然的被这些事情占据。因而也就出现了劳动教育课堂成效低、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能力没有养成。
(三)家庭层面: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到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才能实现教育成效最大化。但家庭对家校共育理念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也是需要家庭的力量,也不会主动的去创设劳动教育环境来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更有甚者破坏了学校安排的家庭劳动教育。例如:小学、幼儿园阶段的教师有布置“学生晚上帮父母打洗脚水、帮父母洗脚”以此对学生的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但是很多父母舍不得学生为自己服务,只是拍张照片发班级家长群。这种行为破坏了教师的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应付是心理;高中阶段的父母普遍认为高中学业重,所有的劳动都不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则是不断告诫学生“好好学习”和监督学生“好好学习”,这种行为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无法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和深入。
(4)社会层面:高考成绩很重要的大环境影响
劳动教育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亲自实践和体验。但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企业能够提供高中生参与劳动社会实践的环境。也没有人正真的去推动这个保障,因为到了大学学生也会有见习和实习的机会。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目前全社会都形成了高考很重要、成绩很重要的意识。所以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
四、“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提升策略
(一)学校层面:优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念
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提升的重任在于学校的教育。首先,设置更合理科学的教育课程,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易于开展,内容丰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可在校园的空地开发劳动教育基地,可分菜园基地、花卉基地、果树基地等等。在种植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播种、松土、浇水、除草、收获等每一个种植过程,真正做到体验式教学,并做好记录和考评性评价。其次,积极的向校外其他公益组织联系,为学生创设校外活劳动践基地。比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敬老院、城市环卫等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或者劳动实践课去参与活动实践,并让公益性组织单位,登记好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后期学校做好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劳动技能专业能力
教师对于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一,教师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劳动教育和高中生社会劳动实践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只有教师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好的用思想去指导行动。第二,提高老师的劳动教育专业技能,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为教师举办相关的劳动教育技能培训班或者学校给教师购发放相关的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三,大学培养师范生的时候,各学科应融合劳动教育,让动教育在语数英理化生等文化科上有所体现,加强新一代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技能。第四,教师要踊跃探究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的价值,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第五,学校定期举行劳动教育课堂比赛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教师之间相互探讨一起进步。
(三)家庭层面:提高思想认识、支持家校共育
首先,学校、教师从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群、家长委员会等,向家长宣传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重要育人功能。让家长认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家校共育。比如:学校在安排家庭劳动作业的时候,家长积极配合、不可阻挠。其次,摸索开发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劳务的机会。比如:分担一些家务劳动给学生,并设置完成家务劳动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喜悦与艰辛。
(四)社会层面:放下偏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社会层面应放下对应式教育的偏见,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是设置更科学的录取评价标准,体现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分量。企业或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下应试教育的偏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重新审视应试教育,重新审视高中阶段是否只有高考成绩最重要?是否为了高考成绩而让劳动与社会实践做出让步?
五、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接受十年制的教育,只教给他科学的基本知识,而从来没有让他接受过劳动训练,那么这就是学生的悲哀。因为他脱离,脱离了生活,在十年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他没有劳动技能,他对生活的准备也是不足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注重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培养提升。从全社会,形成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减少应试教育的偏见,为高中生创设一个文化成绩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促进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南兰.基于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的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2(9):0124-0126
[2]卢应涛.加强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9):3-4
[3]李枝茂, 李莉莉. 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读好书, 2021(26):2.
[4][1]连亚丽. 厚植劳动情怀,铺就前行之路——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思考[J]. 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2(13):3.
[5]王晓琳.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摭探[J]. 成才之路, 2021(31):3.
【关键词】 三新;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存在问题;策略分析
一、当前中国中小学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现状
重新审视笔者上学和从教的经历,发现中国中小学的教育严重缺失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现状为:城市地区的劳动教育大多都是简单的做做家务;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者认为学生平时在家帮家里干农活就是劳动教育、从而很少在学校课堂中单独在讲劳动育人问题。一直以来,各界对中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内容都存在着片面的认知,普遍认为这个阶段是关乎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点,难免会过度关注文化成绩,完全忽略了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对其的教育从未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作为素养目标为导向教育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育人价值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挖掘,并应该得到更高的关注。让其成为提高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三新”课程改革对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要求
(一)中央政策文件要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地区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能停留在成绩上,而要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课不能仅限于家庭、学校日常事务,学生还应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广西新课程改革要求
广西2021年实行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三新课程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开设国家级课程,除常规九大文化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之外还包括,信息技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卫生学科及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及校本课程。其中劳动课程需共修6个学分,其中包括2个志愿服务学分。其余4个学分的内容与通用技术课程课程统筹的相关内容有关。因而,各级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指示时,把自己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特色,让学生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劳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阶段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首先,各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正真、长久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虽然国家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指导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也意味着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范畴,成为更专业和更规范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了巨大挑战:文化成绩为导向的升学压力与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的不匹配,在全国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很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所以学校也不得不把重心倾斜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就算学校也有意加强对劳工教育的关注。也设置了一定的课时,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个学校能正真按照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实行呢?很多时候,课程只是摆设。实际的课程只有“3+1+2”六门学科的课程。虽然这样做并不符合教育要求,但在高中阶段教育体系中面对文化成绩的压力下,劳动教育还是不得已为其他学科让步。这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二)教师层面: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技能不够专业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直接挂钩的。可是从当前高中学校劳动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来看,教师的专业性还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状态,大部分教师缺少劳动教育专业技能,并且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去研发特色的劳动教育课堂和教学模式,也不会主动的学习相关的劳动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也缺少相关的专项业务培训。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然后拍照完成任务,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缺少体验式教学、缺少了实践,学生很难养成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上上课这么简单,还有一些琐事支配着老师的时间。例如:参加学校的教研工作、考评工作、评职称、各个部门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络学习需要教师去完成、五花八门公众号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点赞。目前公众号推文的流行,学校的老师也都被迫的加入学校的推文工作当中,使得很多事情变得复杂化、也存在了作秀的现象。教师的精力就自然而然的被这些事情占据。因而也就出现了劳动教育课堂成效低、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能力没有养成。
(三)家庭层面: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到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才能实现教育成效最大化。但家庭对家校共育理念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也是需要家庭的力量,也不会主动的去创设劳动教育环境来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更有甚者破坏了学校安排的家庭劳动教育。例如:小学、幼儿园阶段的教师有布置“学生晚上帮父母打洗脚水、帮父母洗脚”以此对学生的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但是很多父母舍不得学生为自己服务,只是拍张照片发班级家长群。这种行为破坏了教师的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应付是心理;高中阶段的父母普遍认为高中学业重,所有的劳动都不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则是不断告诫学生“好好学习”和监督学生“好好学习”,这种行为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无法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和深入。
(4)社会层面:高考成绩很重要的大环境影响
劳动教育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亲自实践和体验。但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企业能够提供高中生参与劳动社会实践的环境。也没有人正真的去推动这个保障,因为到了大学学生也会有见习和实习的机会。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目前全社会都形成了高考很重要、成绩很重要的意识。所以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
四、“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提升策略
(一)学校层面:优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念
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提升的重任在于学校的教育。首先,设置更合理科学的教育课程,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易于开展,内容丰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可在校园的空地开发劳动教育基地,可分菜园基地、花卉基地、果树基地等等。在种植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播种、松土、浇水、除草、收获等每一个种植过程,真正做到体验式教学,并做好记录和考评性评价。其次,积极的向校外其他公益组织联系,为学生创设校外活劳动践基地。比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敬老院、城市环卫等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或者劳动实践课去参与活动实践,并让公益性组织单位,登记好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后期学校做好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劳动技能专业能力
教师对于高中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一,教师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劳动教育和高中生社会劳动实践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只有教师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好的用思想去指导行动。第二,提高老师的劳动教育专业技能,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为教师举办相关的劳动教育技能培训班或者学校给教师购发放相关的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三,大学培养师范生的时候,各学科应融合劳动教育,让动教育在语数英理化生等文化科上有所体现,加强新一代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技能。第四,教师要踊跃探究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教育的价值,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第五,学校定期举行劳动教育课堂比赛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教师之间相互探讨一起进步。
(三)家庭层面:提高思想认识、支持家校共育
首先,学校、教师从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群、家长委员会等,向家长宣传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重要育人功能。让家长认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家校共育。比如:学校在安排家庭劳动作业的时候,家长积极配合、不可阻挠。其次,摸索开发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劳务的机会。比如:分担一些家务劳动给学生,并设置完成家务劳动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喜悦与艰辛。
(四)社会层面:放下偏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社会层面应放下对应式教育的偏见,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是设置更科学的录取评价标准,体现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分量。企业或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下应试教育的偏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重新审视应试教育,重新审视高中阶段是否只有高考成绩最重要?是否为了高考成绩而让劳动与社会实践做出让步?
五、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接受十年制的教育,只教给他科学的基本知识,而从来没有让他接受过劳动训练,那么这就是学生的悲哀。因为他脱离,脱离了生活,在十年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他没有劳动技能,他对生活的准备也是不足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注重劳动与社会实践素养的培养提升。从全社会,形成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减少应试教育的偏见,为高中生创设一个文化成绩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促进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南兰.基于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的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2(9):0124-0126
[2]卢应涛.加强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9):3-4
[3]李枝茂, 李莉莉. 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读好书, 2021(26):2.
[4][1]连亚丽. 厚植劳动情怀,铺就前行之路——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思考[J]. 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2(13):3.
[5]王晓琳.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摭探[J]. 成才之路, 20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