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生活素材融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为例

【作者】 黄兆生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教学实际情况,不能照搬教材编排进行教学,应适当融合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相应知识融入生活素材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浅谈以《燃烧与灭火》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后改进教学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几点做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生活素材的应用,从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指导的方向与思路,教师不能对教材按部就班,不然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根据学情灵活的改变教学思路与策略,将生活素材引入教学,周边发生的事件,看到的东西,在学生心理更亲切,同时易接受、理解我们所教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熟悉教材,知道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按部就班不好教,可用哪些生活素材替代与融合?要求教师挖掘跟教材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将获得到的素材与信息处理融合变成我们的实际教学所需的素材,备好上好漂亮的一堂课。
  《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红磷等一些物质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知识,为本节课《燃烧与灭火》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本文我以《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为例,将生活素材融合在我改进教学设计的“我印象中的火”→“火为什么燃起来”→“火为什么熄灭了”→“火怎么旺起来了”→“如何控火用火”五个化学教学环节中融合在一节课中。
  一、展示生活图片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生活图片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我印象中的火”教学中,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之前的化学学习知识中,对燃烧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我在课件中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用火和失火图片,让学生对火的浅层感知,对燃烧概念认知产生求知欲,其次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燃烧现象的趣味连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形成再现。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形成燃烧概念,完成“我印象中的火”教学。
  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改进教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原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知识和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由于实验场所不具备,实验所需材料及药品准备不充分,或为了达到某种实验效果,教师就得想办法改进实验方案及策略。在“火为什么燃起来”——“探究燃烧条件”教学中,通过分析教材中对探究燃烧条件演示实验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实验对实验场所要求苛刻,且不能安排多数学生动手探究实验;教材实验用到的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无法体现出没有可燃性的物质是否可以燃烧;教材实验无法体现同一可燃物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时是否可以燃烧;教材实验对是否与氧气接触的实验操作比较繁杂。针对以上的问题作如下改进:在对可燃物探究实验中,我将红磷和白磷更换成木条和玻璃管,一个可燃一个不可燃进行对比实验;温度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中,我只用木条做实验材料,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进行对比实验;与氧气接触探究实验中,在加热木条时,一个是密封在玻璃管中的、一个不做任何处理进行对比实验。简单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木条、玻璃管)经过加工替换红磷和白磷,改进实验方案,把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多数学生参与,学生更容易得出燃烧条件,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常用经验与做法解答学习化学为了什么的问题
  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发生以及应对事件的处理办法都涉及化学知识的利用与解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这些事件便于学生对相应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解答学习化学为了解决问题。在“火为什么熄灭了”——“探究灭火原理”教学中,教材中通过讨论几种物质燃烧对其进行灭火的方法得出灭火原理,而现实中,讨论得出结论没有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的结论理解更牢固,因此我设计了探究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分组实验,给学生通过嘴巴吹、剪刀剪烛芯、将烛芯压入烛油中、用烧杯盖住、往烛芯滴入水等多种方法各尽所能的对燃着的蜡烛进行熄灭,最后分析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及方法。其次通过教师演示“三支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燃烧情况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灭火原理及方法的理解。最后跟学生完成有关灭火原理及方法的练习巩固灭火知识。三环节处理“火为什么熄灭了”的教学。
  四、播放生活微视频让学生动态感知理解化学知识
  微视频能让学生动态的感知事件发生的经过,对事件方法、过程、结果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对事件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在“火怎么旺起来了”——“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教学中,教材中用两三行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学生对应这样的结论不好记忆,故我作如下改进:播放生活微视频:“化纤衣服比纯棉衣服烧得快”、“火中浇油的现象”、“昏暗的灯光经过挑拨灯芯后变亮了”、“柴火在火炉中为什么架空后烧得更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对比视频”、“炉火越吹越旺”。学生观看视频后,通过分析与讨论知道:化纤衣服比纯棉衣服烧得快是因为化纤衣服和纯棉衣服本身材质不同(可燃物性质不同);火中浇油是因为油比柴火更易燃(可燃物性质不同);灯芯经过挑拨后其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柴火经架空后与空气接触面积也变大;在空气中氧气比纯氧低;吹炉火产生气流导致同一时间内氧气浓度变大;最终得出影响烧烧剧烈程度的因素跟可燃物本身的性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小、氧气浓度高低有关,这些动态的展示效果给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分析及原理的理解更深刻,记得更长久。
  五、生活实际问题处理方法让学生获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生活中遇到问题后才会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从办法和实验中获得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从生活实际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对应问题,从解决问题中掌握原理、技能、知识,激发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如何控火用火”教学中,给学生设置疑问:在燃烧中通过改变可燃物种类、氧气浓度、与氧气接触面积能为人类在生活中解决什么生活问题?控制火燃烧变旺变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火的燃烧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便利与麻烦?控制火的燃烧有什么好处等等,最后通过设置课堂练习巩固相关知识。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化学目的就是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服务社会生活,改善人类社会生活质量,我们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时应尽可能的融入生活素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教师多腾出时间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认准课纲课标,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要求更深层的备好每一课,为培养下一代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