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杨秀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本文着重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中提高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分析,成为学习主体,在思考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反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核心素养的提高不是空泛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人们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同理生活也是数学的源泉,也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上幼儿园时的情景吗?一起去滑滑梯,荡秋千,骑木马,玩风车……”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教师抓住时机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数数画面上的活动器械”学生们的激情被唤起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个风车……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圆柱、圆锥的体积复习》一课,教师首先铺垫设疑:一张牌,以不同的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你至少可以得到几种圆柱?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使学生知道同样一个图形,由于旋转轴的不同,旋转出来的立体的体积也不同。然后,给学生提供一组平面图形,提出以不同的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看看能得到哪些立体?并找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享。安排学生亲历操作的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互相赏识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合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学生每人手中有一套某条边数据相同的平面图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经过独立思考动手拼摆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这是在小组内交流欣赏。学生欣赏、交流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学生在动手、合作与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也能提高交际和合作能力,并能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唤醒潜能,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很多时候教师担心学生年纪小,因此不敢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是不相信他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呆板的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张口说出自己的问题,善于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结束之后,我在黑板上给出一个算式:39+57=96,请学生思考,根据这一算式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采用抢答模式。学生跃跃欲试,有人说道: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小平故居,一年级去了39人,二年级去了57人,一共去了多少人?还有人说道:小明去商店购物,买文具花了39元,买水花了57元,一共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陆陆续续提出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培养了他们的应用题意识,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应用题,很容易地从繁琐的文字当中准确梳理出数量关系。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解题能力有效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小学低段学生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低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表达数学观点的时候能够尽量的说一句完整的话,尽量的有条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是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上文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数学核心构建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时要坚持基础性与师范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学生为主原则,相应的构建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分析,成为学习主体,在思考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反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核心素养的提高不是空泛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人们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同理生活也是数学的源泉,也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上幼儿园时的情景吗?一起去滑滑梯,荡秋千,骑木马,玩风车……”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教师抓住时机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数数画面上的活动器械”学生们的激情被唤起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个风车……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圆柱、圆锥的体积复习》一课,教师首先铺垫设疑:一张牌,以不同的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你至少可以得到几种圆柱?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使学生知道同样一个图形,由于旋转轴的不同,旋转出来的立体的体积也不同。然后,给学生提供一组平面图形,提出以不同的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看看能得到哪些立体?并找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享。安排学生亲历操作的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互相赏识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合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学生每人手中有一套某条边数据相同的平面图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经过独立思考动手拼摆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这是在小组内交流欣赏。学生欣赏、交流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学生在动手、合作与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也能提高交际和合作能力,并能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唤醒潜能,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很多时候教师担心学生年纪小,因此不敢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是不相信他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呆板的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张口说出自己的问题,善于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结束之后,我在黑板上给出一个算式:39+57=96,请学生思考,根据这一算式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采用抢答模式。学生跃跃欲试,有人说道: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小平故居,一年级去了39人,二年级去了57人,一共去了多少人?还有人说道:小明去商店购物,买文具花了39元,买水花了57元,一共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陆陆续续提出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培养了他们的应用题意识,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应用题,很容易地从繁琐的文字当中准确梳理出数量关系。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解题能力有效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小学低段学生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低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表达数学观点的时候能够尽量的说一句完整的话,尽量的有条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是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上文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数学核心构建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时要坚持基础性与师范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学生为主原则,相应的构建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